“尬舞”爆红背后值得细品
郑州人民公园突然成为“网红”聚集地,园内莲花池广场内的广场舞被冠以“尬舞”的名称在网络爆红,各种视频直播层出不穷。昨日,郑报融媒联合多家媒体对人民公园内的“尬舞”人群进行直播探秘,截至昨晚,吸引了200多万网友点击互动。园方管理人员提醒市民围观“尬舞”时勿踩踏花草,称跳舞群体彼此间和谐相处,不会刻意干预和规范(2月25日据《中新网》)。
之所以被冠以“尬舞”,就是因为跳舞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舞姿既非常夸张又没有任何规律,完全就是随心所欲的“瞎蹦乱跳”,更有大爷大妈甚至把“打架吵嘴”的元素融入舞姿之中,看似尴尬,却让他们非常享受,既锻炼了身体、活动了筋骨,更让心理的某些情结得到了最大释放。也难怪在吸引众多围观的同时,非但没有降低舞者的兴致,反而更让他们陶醉于这种“任性”的舞姿之中。
很显然,这种由广场舞延伸且更具个性的“尬舞”,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心理的释放。舞者多是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妈,历经大半生的辛劳都到了儿孙绕膝的年纪,如今经济宽裕、社会开放,城市公园的各种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半生的身心俱疲,也已经有了相对充裕的放松时间,然回首望去早已青春不再,他们也不甘愿再“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的一遍遍重复枯燥乏味的广场舞,更希望用这种具有个性的“尬舞”来展现自我,既希望用这种“尬舞”来弥补逝去的青春,也是在现代年轻人发出一种宣言:我们曾经也充满活力。
在我们日常的早点小吃中,有一种风行大江南北的早点叫“啥汤”,其名称的由来虽然有多个版本,但情节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皆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或微服私访,在一家庄户人家喝到了一种在宫中从未喝过的汤,就问庄户的主人“这是啥汤?”,主人无意识的重复了一句“啥汤”,一旁的太监立即回应皇上“就是啥汤”,于是就得名“啥汤”。此汤本无名,结果是“啥汤”;只因喜爱者众,又找不到适合的汤名,“啥汤”最终也就成为风行于世的名点。其实,“尬舞”又何尝不是如此。舞者彼此可以通过这种肢体语言来追寻逝去的青春岁月与激情,同龄人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生苦短,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或阅历简单者而言,能够读懂的或也仅有表面的那层“尴尬”。
对于现代很多50多岁的人而言,无论居住城乡,几乎都是伴随着从计划经济的物资匮乏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脚步一路走来,经历了社会太多的波折和坎坷,对每一轮改革的阵痛和选择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用太多的牺牲与奉献为国家和自己的小家付出最灿烂的人生岁月,他们从未有过今天年轻人这样花前月下,从未经历过今天情侣们那种旁若无人的卿卿我我,把青春的骚动深埋在心里,深怕一个“生活作风问题”在没有法治的年月而断去一生的前程,在付出半生辛劳迎来社会和经济辉煌的现如今,暮然回首却发现,社会已激情四溢而浪漫青春已不再,唯有银丝染鬓的彼此“尬舞”以解往日青春之憾。可以说,每一位“尬舞”者都有自己的奋斗故事,“尬舞”也是在向社会诉说一个国家的奋斗历程。
“尬舞”其实并不尴尬,甚至可以说他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作为他们的同龄人,笔者更能感受到舞者所表述的那种厚重追忆,更能体会到其中和背后的那种蹉跎与沧桑。其实,他们是在用“任性”的肢体语言咏叹今天社会的和谐与繁荣,是对时下年轻人传达一种羡慕甚至是“嫉妒”。我们也注意到,尽管这些“尬舞”成为“网红”,吸引众多媒体关注和晨练者的围观,或出于理解或出于尊重,公园管理者不仅没有对其做出任何干涉,反而看到彼此“竞争的和谐”,用维持秩序来行管理之道,这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法治精神。“尬舞”如“啥汤”一样,他只是经历特殊时代底层群众的一种无意识创造,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文化表达。记住他们,记住“尬舞”,让社会经济更加文明发展,让今后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再有缺憾和尴尬。(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