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滨:“智慧法院”助力司法公开
作者:吕艳滨
“智慧法院”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题中之义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了关于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3520个法院、9277个人民法庭和海事派出法庭,已全部接入法院专网,中国法院的司法透明度正在呈现审务信息网上公开、裁判文书社会共享等五大趋势。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法院”建设,目前已见雏形。
建设“智慧法院”,是中办国办去年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可以网上立案、网上阅卷、在线缴费、在线查询案件进程等,甚至可以借助“云会议”系统,为远在异地的当事人在线开庭,从而大大节省各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目前,不少法院开发了APP,当事人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登录查询案件信息。可以说,“智慧法院”不仅是法院信息化追求的目标,也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题中之义。
长时间以来,很多法院都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建设“智慧法院”将有效缓解这一局面,降低司法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目前,很多法院在立案后,由庞大的数据所支撑的信息系统会为法官推送当事人在本院乃至其他法院的涉案信息、本案涉及的法律法规、与本案相似的典型案件和裁判文书等,方便法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避免同案不同判。同时,通过案件的全流程公开,也有助于规范司法权力,改变过去案件锁在承办人抽屉里、承办人主导案件进程、监督缺位的状况,让司法权力运行更加严格规范,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
提升司法透明度,是“智慧法院”建设的重要目标。以集中公开生效裁判文书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为例,截至今年2月25日,网站已经汇集了2668万件裁判文书,均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方便了社会各界共享审判大数据。2016年,中国庭审公开网上线运行,成为继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之后的司法公开第四平台,有效保障了公民的旁听权。此外,通过案件数据的上传归集,系统可以实时生成并提取大数据,通过分析,可以掌握案件背后的重要信息,比如某类案件在哪些地区、哪些人群、哪些领域高发,从而发挥司法审判作为社会发展晴雨表的作用,为精准决策服务。
近年来,法院信息化建设在迅猛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各地开发的系统甚至同一法院委托不同公司开发的系统相互不兼容、不提供数据接口,导致案件数据难以共享;不少地方的法院干警反映很多系统尚未推广下去,且系统友好性差,不但不能辅助办案还平添很多工作量;不少地区的群众不具备使用互联网的条件,难以享受“智慧法院”的福利,等等。为此,各级法院还需要加强总体规划,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并加速推广已经成熟的系统和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找准信息化需求,多站在办案人员和社会公众的角度研发系统,提升友好性,同时注意消除信息鸿沟,以农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导向,必要时送网、送法下乡,从而更好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