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 高林:名校招留学生 门槛不能太低
作者:【澳】 高林
“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近日,一则中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为迎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标准(留学生占比超过20%),降低国际学生录取门槛,以求快速增加留学生数量的消息引发了中国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议。
按照清华的方案,外籍人士只要通过HSK5级考试,提供最高学历学校的官方成绩单、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单,以及一些获奖证书等材料,便可获得申请攻读清华本科的资格。其中,作为语言水平证明的HSK5考试,它的要求为掌握2500个汉字,能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并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根据清华的解释,该项改革是围绕“综合评价、多元择优、因材施招、促进公平”的人才选拔理念而进行的尝试。
作为一名在华留学人员,笔者认为,清华大学尝试同现行的国际标准接轨,进而继续提高国际名誉及关注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次调整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客观上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清华方案的一些不信任,而这份不信任背后,确实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内外有别,双重标准”的氛围有关。
中国高校为外籍人士提供单独的录取、奖学金、大学住宿及大学考试等多重优待是非常常见的。同时,中国许多高校还对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实行两套体系的培养。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外籍人士可以在享受各种“福利”后,拿到与中国学生一样文凭的消极情况。
回归到清华方案的讨论,至少在字面上,清华海外录取的“难度系数”相较于中国大陆学生动辄需要在一个省数万甚至几十万考生中名列前茅方能圆清华梦的标准,差距确实不小。此外,若真要较真比对国际顶级高校的“国际标准”,清华方案也仍有商榷之处。
以笔者母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例,该校最受华人学生推崇的金融硕士专业要求雅思成绩最低6.5分(单项不低于6,单词量为4000-6000,能够正常听说读写),对中国学生给出了高考分最低548的参考分。在申请过程中,还要融入实习经历、获奖经历、科研经历及社区经历等众多参考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任何国籍的申请者都能在一个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台上竞争,不会有明显的内外之分。如果参考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最顶尖高校的标准,则比澳国立大学更严苛。而严苛的标准,对应的其实是学校在基本学术水准上的把关。
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完全有能力,且应当基于自身特色制定更为合理的录取方法,在扩大国际学生群体的同时,保证整体学术质量。中国顶级学府应该有这份自信。(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籍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