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五年68次问答,一个时代的官方叙事
作者:陈晨晨
2017年3月4日午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落幕。这是傅莹女士出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发言人的最后一年。五年,五场发布会,68次提问与应答,这可以看作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形象代言人”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互动,而贯穿68次问答的,是这五年的“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梳理五年来云集人大发布会的中外记者提问,以及这一任发言人的应对沟通逻辑,是近距离观摩一个时代中国官方叙事的捷径。如果说“被误读”是中国崛起面临的常态,那么直面外界“误读”背后的假设,呈现中国内部复杂迅速的变化和真实的内政外交构想,是过去五年人大发言人讲述中国故事的逻辑内核。
对过去五年发布会提问稍加统计可以看出:军费预算、大国外交、法治建设、人大监督、环保民生构成五年来人大发布会上的最高频提问。这也是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常常面对的尖锐议题。面对这些议题,代表着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形象的傅莹所展现的气度,不禁让人想起“大家风范”一词。在词典中,“大家”这个词的第一义项就是“古代对女子的尊称”,而这,也正是“大家”的本意,就像汉代的“曹大家”班昭那样,以言行而流芳。傅莹以其旁征博引从容呈现的中国,正是通过重塑“中国故事”进而改变“中国想象”的一种历史过程。
表1
军费问题应对:刚风劲健,坦然纠正误读
君子之德风,“大家”总在不经意间展现出风范。在人大发布会上,中国的军费开支及其中影射的对外意图是外媒的最大关切。五年来68次提问中,军费问题从未缺席。2013年,即傅莹担任人大发言人的第一年,路透社拿到外媒第一问,问中国军费的使用与规模。其后四年,中国国防开支与周边外交意图始终是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必答题。
这是中国崛起的整体语境。一个在几十年间改写世界经济实力对比的新来者,它的内部正在进行怎样迅速的变化,它的强大与复杂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投影?
图:2013年傅莹出任全国人大发言人后的首场发布会
对过去五年人大发布会文字实录稍作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任发言人的应对特点:在回应外界忧虑之前,先回应外界忧虑背后的逻辑,是缓冲,也是坦诚,将中国意图与关于中国意图的“假设”区分开,并明示这样的“假设”本身已经构成对中国的“误读”。
这样的回应方式并非生硬,而是以平白、轻松的开场切题。2013年面对军费提问,傅莹的第一反应是,“我观察了一下,这个问题似乎是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必答题,前面几任发言人都回答过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国际关注。好像中国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
2015年,她在正式切题前再次提到,“每次外媒都要问军费,据说我的前任也是如此,前任的前任也是如此,好像据说是外媒到我们这个发布会来, 主要关心的就是军费。而且在人大之前,早早的他们的文章都写好了,中国军费如何如何,就等着今天这个数。”
到了2016年,傅莹回应军费预算的第一句是,“我们整个预算的大盘子是明天提交给人大代表,我每年都解释,外媒在我的记者会上希望早点拿到军费预算的数据,但是我提前讲单项预算又有抢跑之嫌,但是我要不讲,你们是不是有点心塞,所以我还是给你一个大致的数。”
在2017年最后一场发布会上,傅莹在回应其他问题时仍不忘带过“军费必答题”这个梗。
刚风,意思是高天强劲的风。傅莹的逻辑推挡方式并,不妨碍正式回应的坚定果毅,正如刚风之劲健。她以平白、家常的方式,于谈笑间明示,对中国军费的过度忧虑本身即是一种“误读”。
外交问题应对:惠风和畅,坚守“和平”逻辑
过去五年,外界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尖锐讨论不绝于耳。单在人大发布会上被明确问及的就包括中美关系、美国的亚太存在、中国的海洋蓝图、南海问题、中日摩擦、朝核问题等。2017年发布会,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的中美交往与博弈被多次问及。
纵览过去五年,“和平”一词在发言人的相关回应中共出现39次。其中2015年、2017年相关提问相对较少,但“和平”一词仍分别被强调2次和1次。这是发言人在处理外交关系提问时始终返回的逻辑核心。“和平”背负的不仅是对未来的愿景,也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表2
和平外交是中国的一贯原则,而傅莹也以惠风和畅的风格,讲述着中国外交的故事。在五年间的发布会问答中,对棘手的外交话题的回应围绕“和平”这一内核自由延展。应答提问的方式可以和风细雨,站在对方的鞋里思考,理解预判甚至误读中国的传统逻辑;也可以措辞强硬,明确指出何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果断应对、面对和处理。但中国释放的信号始终是“和平”,守护秩序、守护共识,以和平的智慧与初心终结“强者必霸”的历史。“和平中国”是五年间一再重复的叙事逻辑。
法治问题应对:候风有信,传递法制精神
对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法治化应是不可逆转的选择。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并存的两幅面孔,本身即意味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任重道远。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在法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犹如依季节而来的信风,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发言人,傅莹在回应中国法治问题时,强调以法治思维与法治的方式应对国家治理,体现出立法机关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她从更微观、具体的法律层面切入,以她眼中的实际立法与执法情况来讲述一个制度化进程中的中国。
表3
2013年,面对反腐提问,傅莹以探讨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反洗钱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来讲述防腐、惩腐的法治思路。2014年,面对信访问题提问,她列举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将信访问题纳入法制轨道,清除“民告官”的阻碍。2015年,面对人大立法权虚置的提问,她分享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审议作为大会议程的进展。2016年,面对民法典编纂问题,她细致梳理几代立法人推进民法典编纂的历史与决心。2017年,她就老龄化、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趋势,对民法典相应制度编纂方向进一步说明。在国家监察体制问题上,她指出把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的工作已经开始,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可依的精神必须坚持。
观察统计五年间人大的立法修订工作本身,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届立法者的着力点。其中,民生问题受力最重,相关法律法规达88条;其次是依法治国相关,即与法治建设本身相关的法律法规高达18条;和平崛起相关法律法规14条;税收相关5条;香港问题相关2条;人大自身完善相关1条。
从时间维度看,2013年后立法工作进程提速显著,2015年抵达高峰,2016年稍有回落但仍高于2014年水平;2017年刚刚开始,相关进展较少。期待今年的立法工作持续推进,并朝着不同立法领域更加均衡的方向调整。法治的定力需要魄力与决心,更仰赖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表4
表5
“橡皮图章”问题应对:薰风解慍,让质疑脱敏
2013年人大发布会的最后一问来自CNN,问题直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发言人的应对之策是正面回应。她坦诚分享自己与国外朋友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讨,以“一家之言”传递道路自信。五年来,关于中国体制的提问从未间断,尤其包括对人大自身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质疑。傅莹以实例讲述相关制度的改进修复,将问题摊开一一回应。“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五帝时的舜帝所作,其中倡导的,正是面对敏感质疑,要以薰风的热情去直面化解。
2013年,面对人大代表构成的提问,她不回避提问背后对人大选举过程的疑虑。除了回答具体数字,她指出当年人大选举即按照2010年新选举法产生,城乡之间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期朝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及民族平等的方向努力。2014年“两会”前出现衡阳代表贿选丑闻,傅莹在当年发布会上正面回应,提出人大绝不姑息养奸,依法选举得从基本基层做起。2015年,有记者就39位人大代表被免职发问,她指出有39位被终止代表资格正是反腐与监督的结果。2016年,她细数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的六步曲,讲述监督链接中的近年创新,以直面质疑、摊开问题为体制问题“脱敏”。2017年,她介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实质动作,将其称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政治体制改革。
图:2016年人大发布会上的傅莹
雾霾问题应对:柔风轻拂,女性的视角
表6
在五年发布会的民生问题中,雾霾与环保是高频词。如傅莹在2017发布会上所言,如果说军费是每年外媒抛出的必答题,雾霾则是中国媒体聚焦的必答题。对中国而言,雾霾和环保问题是生活化的烦恼,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宏大议题。发言人以生活化视角切入,以私人思考带出社会发展的脉胳。
这一私人化视角被不止一位上会记者提及:发言人自曝自己与女儿的口罩,她早上拉开窗帘的感慨,以及从前在兵团劳动时不曾留意的蓝天白云。她不讳言“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很少笑,我认为他压力山大”。在讲述环保立法、治污行动之前,发言人首先以私人视角坦承问题,分析问题,犹如柔风轻拂,这在当下中国的政府公众沟通中并非典型思路,却被证明有效的路径之一。
结语:春风风人
2013到2017年,是世界格局历经深刻转型的五年。在这面时代大幕前,作为中国一年一度最繁忙政治季节的发言人,傅莹更多呈现的是和煦春风、平白家常。她不刻意强调中国之大,之强,转而坦率剖析它面临的关切,烦忧,它日渐发展时邻人的好奇与预判,沸议与围观。她讲述的是一个因其迅速变化而被误读的中国,一个被误读但坚持自己道路的中国,一个因为背负历史记忆而信守和平智慧的中国。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她的讲述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却尽显一个大国的气度风华。
在五年来的最末一场发布会中,傅莹称,希望在场的世界媒体多了解中国的“新故事”,同时称中国人自己亦需努力,使更多讯息通达国际。傅莹式“中国叙事”仍在进行。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实习研究员万科麟、艾玮宁、张岩、刘延洁、刘典对本文亦有贡献。全文制表:万科麟。全文高频词分析文本来源自新华网2013-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人大历年立法数据源自中国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