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岗:“村上春树”们的良知为何屡被压制
作者:霍建岗
因在新作《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提到有40万中国人在南京被侵华日军屠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受到日本右翼猛烈抨击。安倍执政的这几年,日本社会的舆论氛围向右偏转,理性声音很难见诸报端,反而频频出现为侵略历史贴金的说法。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当然有安倍执政的因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个长时间在任的首相的历史观会对社会舆论产生很大影响。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安倍不认为那是侵略者的屠杀,而仅是“战争事件”。在“慰安妇”问题上,安倍一贯否认日军曾有“强征”行为,并以曾刊登吉田清治有关“慰安妇”的所谓“捏造报道”为由,对与其作对十多年的自由派媒体《朝日新闻》予以打压,震慑了《每日新闻》等其他较进步的报刊。随后《产经新闻》等右翼媒体大行其道,自由派声音难以得到支持。
其次,日本的“政治正确性”出现微妙变化。1994年羽田孜内阁的法务相永野茂门称“南京大屠杀为捏造”,结果上任11天就被迫辞职。而2016年8月防卫相稻田朋美被问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时竟称“不认为有‘百人斩’”,她却安然无事。境遇迥异,其实是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问题。永野茂门之时,“否认”本身就是违反“政治正确”,政府难以庇护。时至今日,稻田的说法虽然受到一些媒体抨击,但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已不认为其违反“政治正确”,加之安倍政府庇护,所以稻田安然无恙。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除政治右倾化因素外,还因为“重受害轻加害”已成日本社会主流,即强调日本是“战争受害者”占据了日本舆论阵地,而强调加害责任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是“不爱国”。
第三,社会压抑导致了沉默的多数。丸山真男等日本进步思想家都曾提及日本的“群体一致”问题,这种文化心理让日本人即使不同意社会的“普遍认识”,也难以畅快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知道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民众乃至学者、官员在日本社会也占大多数,但因上述文化心理,大家害怕一旦说实话会受到右翼的骚扰与打击,何况现在的日本政府也不认同这种“实话”,在此情况下,沉默成为最“理性”的选择。
尽管如此,日本并不缺少理性的人和声音,那种良知可谓是日本真正的脊梁。村上春树新作只是最近的例子,过去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二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之一森村诚一曾撰写报告文学《恶魔的饱食》,揭露批判当年731部队的罪恶行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访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强调“加害者如果不认识、反省自己的残暴、罪恶、责任,那就达不到宽容的目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甚至也亲身造访纪念馆并谢罪。在日本社会,摆脱社会束缚、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需要很大勇气,甚至要付出很大牺牲。以上几位就被日本右翼谩骂为“卖国贼”,但他们勇敢走出了这一步,所以值得敬重。
正如日本皇太子德仁2015年时所言,日本“应向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下一代正确传递历史”。中日要想真正实现和解,就需两国民众在历史问题上坚持正确历史观并达成共识,这样才能构筑在其他方面紧密合作的基础。如果村上春树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理性声音就会逐渐成为日本舆论的主流。(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