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彧:这个GDP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作者:樊大彧
经济增长6.5%,更贴近中国经济现实,这意味着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财政、货币刺激对策也能达成目标。这一增长目标是对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将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结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
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首场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记者会上表示,关于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6.5%左右,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确实有这种必要性,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解决新增工作岗位是很困难的;二是经济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多民生以及其他方面的短板要补,需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相关报道见A3版)
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就是GDP增长目标,是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最重要的经济数据。经济增长目标小数点之后些许的上下波动,可以生动地体现当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增长目标值对市场预期的形成至关重要。
去年经济增长6.7%,创下二十多年来的新低,今年如果最终实现的增长值为6.5%,无疑将是又一个新低。但是,这并没什么可担忧的,因为这在中国经济需要的中高速增长范围之内。经济增长6.5%,更贴近中国经济现实,这意味着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财政、货币刺激对策也能达成目标。这一增长目标是对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将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结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公布之后,不仅国内媒体关注,众多海外媒体也作出详细解读。中国的GDP之所以成为世界关注焦点,是因为中国经济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大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但去年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超过30%,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的GDP不仅具有了世界性意义,而且这个目标值越来越有人情味了。这一点,从昨天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6.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何立峰强调,保就业是一个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按照我们的经验认识,现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可以创造新增就业岗位170万人左右。今年的就业目标在1100万人以上,仅大学毕业生将近800万,还有其他新增的城镇和农村就业人口。”用6.5乘以170万,几乎不多不少正好等于今年的就业目标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6.5%”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引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如此重要的发展目标,当然不能只顾眼前民生的“热炕头”,必须还要兼顾“诗和远方”。中国的GDP增长目标,一头是保就业的重任,另一头则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更远的远方,还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年6.5%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头是以民为本的人情味,另一头则是坚持发展和改革的定力与信心。这个低调的增长目标,是对唯GDP至上传统思维方式的否定,将促进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保障经济获得平稳健康的长远发展。
在唯GDP论英雄的年代,整个社会经济几乎都沦为数字的“奴隶”,在付出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之后,痛定思痛,必须重视“唯GDP论”的陷阱及其背后的重重风险。只有在凝视远方的同时,让GDP承载越来越浓的人情味,让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引领全体人民到达更远的远方。
统筹兼顾,协调远近,服务服从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今年的GDP增长目标“6.5%”值得期待。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