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被骗补的“唐僧肉”须有疼痛感
作者:邓海建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肖捷在答记者问时称,财政补贴资金不是“唐僧肉”。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财政部高度重视,已经对部分骗补企业进行了公开通报,并依法从严处理和处罚,追回骗补资金和罚款约23亿元,并且对有问题的车辆不再补贴,对闲置的车辆也暂缓清算。(3月7日中国青年网)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新能源汽车的骗补议题,这已经不是部长第一次“答记者问”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就在“部长通道”上被问及同样的话题。财政补贴不是唐僧肉,骗补伎俩须得零容忍——这是两位部长给出的态度和承诺。不过,新能源汽车会否继续沦为骗补道具,财政补贴的防骗能力如何快速提升,这些问题可能和追讨、施惩同样重要。
好好的财政补贴“经”,愣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这羊毛薅得路人皆知,甚至成为明晃晃地破窗效应,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乱象,真是一道令人百味杂陈的诡谲风景。继去年12月20日工信部对涉及“有牌无车”的4家骗补企业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仅一个多月后,7家涉及“骗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再度被隆重曝光。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首批4家企业被罚后,一份涉及93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名单》就开始在业内流传。专业人士认为,这份名单有相当的可信度。尽管名单来源未知,但,涉及企业多达93家,违规车辆76374辆,涉及金额共计92.7亿元之巨,诸多信息令人瞠目结舌。不过,令人倍感惊诧的是:对比目前已受处罚的11家企业,无一例外位列其中。更“神奇”的是,数家涉事企业的违规车辆数量和涉案金额,竟然与这份名单惊人一致。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对于这份见仁见智的名单,监察部门有没有顺藤摸瓜?第二,查获的骗补行为,何以一波接一波难以停歇?
有两个背景不得不提:一方面,财政部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高达334.35亿元。大手笔的补贴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不过,“骗补”等问题亦成为明显的后遗症。那么,补贴之前,对于骗补风险有系统预案吗?另一方面,就工信部最新的7张罚单来看,包括撤销7家公司问题车型《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暂停7家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责令7家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整改等。两相比较,这次的罚单显然更“温和”。那么,零容忍的姿态是何以彰显的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与其费心巴力事后追讨,倒不如殚精竭虑高筑篱笆。
骗补,不能原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不过,相较于撂狠话和下狠手,被骗补的“唐僧肉”起码应该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疼痛感:一要反省自己为啥“太好骗”,二要看看被骗后有没有提升智商和情商。不能骗一回哭一回,更不能被骗了之后只擅于道德谴责。(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