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华文:国际人权治理中应予摒弃的美国做派
作者:柳华文
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专门讨论和促进人权的机构。它在2、3月份举行的会议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2月27日,为期4周的人权理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这次会议备受瞩目,因为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和新型的挑战,也在相当程度上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恰在此际,3月3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务院单方面评议别国人权状况的国别报告又出笼了,这是它第四十一次对其他国家品头论足,特别是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非难。
美国搞单边的人权外交虽不是新鲜事,但是在国际治理进入新阶段,国际人权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正在联合国讨论新的应对举措、找寻新的方向和蓝图之际,美国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派,显得极不和谐。
2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出席此次人权理事会会议时指出,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危险、不可预测、更为混乱,旧的冲突尚未结束,新的冲突又开始出现。他强调,人权的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社会应给予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同等的重视。他还说,各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所有国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促进人权的平台,其核心就是发展权。
联合国秘书长的讲话,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首先,美国等西方国家片面强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忽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观被纠正;其次,获得发展中国家关切、支持和推动的发展权受到重视和强调。
反观美国,它总是强行推行符合自身政治模式和价值观的人权概念和人权实施路径,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人权价值、人权观念予以排斥,包括不愿意重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概念。一个最为典型的实例是,美国不承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人权理事会通过有关“发展权”的决议时,美国一再成为投反对票的国家。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人权观上有偏颇的美国,是一个在人权领域奉行对人和对己、对国内和国际、对盟国和非盟国多个双重标准的美国,看到的是一个自冷战时代起,就将人权政治化、作为向他国输出价值观和施加政治压力的美国,是不尊重联合国多边舞台的重要性、不顾及客观事实和别国反对、一味坚持单边主义的美国。
世界人权事业需要健康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早就应该摒弃了。2006年,基于对人权委员会政治化运作的不足和教训的总结,联合国成立了人权理事会,并将客观公正、非政治化、非选择性、非对抗性、非羞辱性作为基本工作原则。
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联合国主导下,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和人权保障,国际社会呼唤新型的国际治理,尤其是国际人权治理。
2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人权理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开幕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共同促进和保护人权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重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年初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深入阐述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提出完善国际人权治理的中国主张。
3月1日,中国代表在人权理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正式代表140个国家发表题为“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他说: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和保护人权,各国应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中国提出的具体主张是: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主张在联合国获得广泛赞同和支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的国际人权治理,需要的是来自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性的正能量,应该摒弃的是美国这种陈旧过时、颐指气使的老做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