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刘哲:推进结构性改革,政府要有“五为”
作者:刘哲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加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新供给、新业态的形成和扩张,政府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来加速这个过程,但是其发力点并非行政干预、行政规划或从需求端出发的短期产业政策,而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供给形成的制度和市场条件,让市场用自身的完成结构调整。
2016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六年增速下行之后触底企稳,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供给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然而,新供给的出现和对老供给的替代,往往是一个破坏性创造的过程。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提到:“为了提高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引导生产要素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产业加快向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产业转移,推动供给升级,引领消费升级。”只有经历了要素转移和产业而转型的阵痛,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才会提升,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与增长的活力。
因此,仅仅把过剩产能或者老化的产能企业关了或停产、限产,还算不上供给升级就相当于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踩刹车”,要么反而会放大经济下行压力,引发宏观系统性风险;要么造成老供给的供给不足和价格暴涨,结果反而加剧了供给老化。只有当过剩产业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转移到新供给、新动能领域中,才是供给结构转型升级真正见效。
在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可进一步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及时发布行业数据信息,也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起到“孵化”而不是“规划”作用。很多类似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样的地方,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成熟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良好的金融支持、税收和其他政策支持,孵化了一批又一批新供给,成为结构性改革和供给升级中的代表模式。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行政手段强制“去产能”造成老化供给产量骤降,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老化供给阶段性不足,产品价格暴涨,反而有可能催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那么,政府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呢?
首先,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打通要素市场。从供给老化行业占主导地位,升级到以新供给形成和扩张产业的产业为主,最终都必须让劳动、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及时从老供给游离出来,并在新供给产业重新结合。
其次,要鼓励老供给的更新改造。李克强总理曾以大陆某传统服装制造业和台湾某智能穿戴设备制造商如何结合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案例,简单地说明结构转型的道理。有很多新供给可以通过与新供给相结合或产业的兼并重组提高其供给创造的能力。
第三,鼓励收购兼并而不是简单合并。在某些老供给行业面临亏损时,通过行政手段简单合并,虽然也能够解决一时困难,但是并不能带来供给创造需求能力的根本提升。如果老供给产业能够被新供给产业收购或兼并,这不但将减少老供给推出的社会冲击,而且还可以加速生产要素向新供给转移,这对于供给结构升级是效率最高的模式。
第四,政府应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生产要素从老化供给到新供给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阶段性、结构性失业。一方面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破机制,重视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通过“授人以渔”为结构性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帮助。
第五,在软产业领域,产业政策应慎重。产业政策的合理性争论本质上取决于对于未来供给或需求的把握。类似于苹果手机、Google、Facebook、网约车这样的新供给从来都不是产业政策规划出来的——在未来以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各种其他形态服务业等软产业领域,产业政策的确应该慎之又慎。(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