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妇女节不能成为低俗侵蚀崇高的秀场
作者:邓海建
3月8日,满眼是“女神”与“女王”的狂欢。
线上的电商与APP仿佛告诉我们:沉浮于打眼的价格标签和廉价的煽情辞藻之间,你过了一个假的“国际妇女节”。没错,这个节日除了买买买,似乎就剩下吃吃吃,加之粉色撩人的“她文化”——这个节日,今夕何年?
一本正经地过节,似乎有点老八股。在解构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严肃的正变得轻佻、厚重的正变得浮漂,好像你不加入狂欢的队列,就是特立独行的“远古来客”。3月2日,网综《奇葩说》的辩手范湉湉发起了#女生节取代妇女节#活动。理由是,单位发的三八节礼物都是洗衣粉、姨妈巾,不实用,所以三八节应该被废除。不过她最核心的理由是,没有一个女生愿意被叫做“妇女”,所以不应该过妇女节。
你不要惊讶,这不是单个人的想法,而是挺时髦的吁求。不过,愣是把妇女节打扮成“少女节”等奇异变种的男女女女们,越是语调铿锵,越是露出两个“小尾巴”:第一,谁告诉你妇女节是夸你美的魔咒?念一千遍“少女”、过一个广告式的节日,天下女性的人生就圆满了?第二,这边厢拒绝被称之为妇女,那边厢又习惯于去找《妇女权益保护法》和妇联等组织哭诉不公遭遇——如此分裂,怕只是说破了内心对“妇女”一词的歧视性认知?这世界从不缺玛丽苏,但,动辄以“小公举”般的心态来参与公共议题,明显违和。
再活泼的国家,“祀与戎”的时候,估计也不会举止轻浮;同样,一个严肃的节日,纵使温情荡漾,恐怕也不宜沦为全国性的欢笑场。有必要提醒少数为“女生(神)节”蹦跶的朋友一句:“国际妇女节”,本是为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时为赞颂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全世界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平等所走过的斗争之路,路阻且长,“国际妇女节”是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一言蔽之,这个节日作为女权运动的纪念,其实是希望借助这个特别的日子警醒世人,女性权利的争取不易、不够、不灭。
这些年,我们几乎快要忘记了妇女节的本意。深究起来,无非是三个肇因:一是节日被庸俗化。割裂历史,空谈“女性”,甚至盯着荷尔蒙做文章。在对“妇女”词汇表达嫌恶之情的同时,传达的是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和阶层歧视。就像李银河说的,“我觉得在这个节日,女性应该再想想中国妇女地位、男女平等上还有些什么问题,至少在媒体上有这样一些话题去引发人们思考,比如男女平等的诉求是否已经都实现了,让这个节日回归到它本身的初衷和意义上来。”二是节日被娱乐化。在娱乐至死的泛化潮流之中,一切的节日都可以成为大PARTY。开心就好,调侃就好,庄重的、沉郁的,统统都可以化为无意义的。绕过社会价值、跨过政治诉求,只将节日付诸感官的娱乐。三是节日被物欲化。“她权益”让位于“她经济”,商家借着节日刺激消费欲,新媒介与社交软件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绑架。女权的进步、女性的力量,反倒湮灭于物化女色的五迷三道里。其实呢,有关心洗衣粉的心思和闲情,倒不如观察和思考女大学生就业的冷暖、二孩母亲在职场的境遇等。
好在,妇女节虽有被异化的倾向,社会仍在关注女性权益与自由:《反家庭暴力法》落地一年了,全国法院发出680多份人身保护令;两会前夕,婚姻法解释24条也及时地打上了重要的“补丁”……在今年的两会上,“她声音”依然是最响亮的风景。也许是时候,让我们跟消费妇女节的流习说再见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