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银:王毅记者会四大特征展示中国外交全景
作者:周方银
2017年3月8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综合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有四大鲜明特征。
第一,涉及的问题十分丰富,展现的姿态高度开放、包容和自信。
此次记者会涉及的问题包括中国外交的成果与特色、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一带一路”的推进与发展、中欧关系、中非合作、中东局势、南南合作、中美关系、中美俄关系、中日关系、中日韩合作、中菲关系、中韩关系、朝核问题等等。21个提问中有11家外国媒体的记者提问,超过提问总数的一半。此外,网络媒体澎湃新闻的记者也提了问题。
第二,王毅外长的回答,传递出的总体信息十分清晰:中国具有进行国际合作的非常真诚的意愿,同时,中国有着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
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有所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将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多边主义的道路,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国际体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愿意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履行应尽义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愿意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贡献;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愿意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发挥更大作用。在当前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国政府做出这样明确的政策宣示和承诺,有助于提升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增强国际合作的信心。
在中美关系方面,没有使用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但认为中美关系要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认为中美关系应致力于两个超越,即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和超越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指出中美不是也不可能把一方的成功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损之上。显然更重视的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而非名义。
在谈及南海问题时,王毅外长强调,绝不会允许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再次受到干扰和破坏,如果还有人想兴风作浪、再生事端,必将遭到地区国家的共同抵制。关于朝核问题,王毅外长强调,“拥核不会安全,动武不是出路”,当务之急是亮起红灯、同时刹车。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周边热点问题的清晰立场。
第三,内容十分接地气,强调外交为民服务。
王毅认为为国内发展服务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去年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置了超过10万起领保案件。从局势动荡的南苏丹安全撤离了1000多名中国同胞,从遭遇地震、火灾、暴风雪灾害的新西兰、以色列、日本等地转移中国同胞上千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90个国家和地区追回了腐败和经济犯罪外逃人员2500多人,其中“百名红通”人员达38人。还同世界上70个国家缔结了引渡条约和司法协助条约,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球各大洲主要国家的追逃追赃网络。这些内容,迅速拉近了中国外交与普通民众的联系,显示中国外交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面。
第四,透露了很多一手信息,增进了公众和社会对中国外交的了解。
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南海问题,王毅透露,联合工作组磋商已取得明显进展,并形成了COC框架的第一份草案。此外,澜湄合作的中国秘书处将在几天后正式成立;领事保护方面,两个星期后外交部将正式推出12308微信版;“外交小灵通”也拥有了1200多万“通心粉”;关于金砖合作,提出探索“金砖+”的拓展模式,并将努力把金砖合作打造成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这些回答,反映王毅外长不仅对中国外交的宏观思路驾轻就熟,对中国外交的诸多微观细节也是了如指掌。
这次答记者问,有助于中国民众以及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外交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中国对于大国关系、多边外交、南南合作、地区热点的立场和政策,以及中国外交如何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普通人利益;有助于明确对中国外交的预期,增强对中国外交以及国际合作的信心。(周方银:作者是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