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记者会透出的五点不易与从容
作者:程诚
2017年3月8日,北京是个春光烂漫的好天气。像之前三年的每一个国际妇女节一样,王毅以对广大女性的节日问候作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开场白。外交部的记者会受到的关注极高,不仅因为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还因为王毅部长在广大年轻网民当中声望极高,甚至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外交部长记者会的报名如此热烈,以至于主办方不得不转换会场,增加座椅,驻华主流外国媒体也悉数到场。
在如此之高的国际和国内关注度背后的事实,是国际社会在2016年一场又一场“黑天鹅”事件不断冲击下,自然而然的趋向于寻求稳定与和平的力量。结合过去一年来对于国际局势的切身体会与反复思考,我从此次记者会上看到的却不仅是王毅部长的从容淡定,更多的则是作为一个大国外交部掌门人的诸多不易。
*第一个不易是世易时移,旧经验解决不了新问题。*2016年,危机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局势“乱”字当头。恐怖袭击肆虐全年,袭击范围不断扩大;叙利亚战火频仍,大中东和平依旧遥遥无期;难民和债务问题搅动欧洲,英国脱欧和极右翼势力登台沉重打击了欧盟的一体化的努力;自上世纪末开始积累的美国经济与社会问题都积累到了极限,年底的总统大选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裂;而邻近的朝鲜半岛南北两侧爆发了一系列的突发性事件,严重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同时,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甚至于一直被奉为圭臬的多边主义和多边机制都开始遭遇质疑。这些国际局势的相对“变量”和相对“常量”结合在一起,给王毅主掌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王毅在此次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仍然坚持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要在改革中对现有国际机制加以完善;不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做现行国际多边体系的维护者和改革者。针对乱云飞渡、人心思变的国际局势,中国要保持外交政策的稳定性,这一份定力折射出来的是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定力。稳定不等于死板,而是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与完善。与王毅履新外交部长同一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他身体力行的推进下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作为塑造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有益尝试,“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为世界提供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最终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其推进工作涉及数十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政策共识的建立和重点项目的落地,不仅其视野和高度超越了之前各国提出的国际发展战略,其工作量和复杂性也是世所罕有。
*第二个不易是零和博弈,大国政治难避修昔底德的陷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跃升,引发了系统性的反应,尤其是作为现有国际体系领导者的美国的戒心。滥觞于西方固有的线性思维和进步史观,美国主流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始终认为在守成的大国和崛起的大国之间必有一战,也必然会有一方替代另一方的生死争夺,亦即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国际体系的本质在于各主要国家行为体相对之间的彼此位置,及其变动过程。大国关系犹如一场马拉松,处于第二位的选手最难自处。是跟随还是超越?什么时间选择加速?面对建议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 “小兄弟”时应该如何?这些都是极为微妙的战略抉择。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考验的是作为中国外交当家人的智慧与定力。
假如中国如同美国一样坚持使用零和思维来思考双边关系,那么就难以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文化到种族上都与西方异质的东方古国,如何向西方世界解释我们的想法和立场,如何加强中美双边的理解更加困难。王毅在此次记者会上用了充满东方韵味的典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来梳理38年以来的中美关系,提出双方既要超越对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窠臼,也要超越对于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纠结,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处理这一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要不断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纠结于相对收益的变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而成熟的中美关系,为世界提供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第三个不易是国力上升,老朋友和穷亲戚如何维系。*继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引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疑虑。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16年已经达到74.4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使用外资额相比同期均有所增加,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1701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这一系列耀眼的成绩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外交上的优势地位。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和工作于亚非地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者,我发现不少国家都认为中国已经不能算是发展中国家,一些“老朋友”也觉得中国已经变了。如何在国际责任和国内现实中实现平衡,既不过于增加中国的负担,也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他欠发达国家发展,这给王毅领衔中国外交团队提出了另一个挑战。
此次记者会上,王毅部长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释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发展的支持政策,并且提出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打造成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中国发展了,也不会忘记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和依旧有着各种困难的穷亲戚,而是要不断加强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不断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议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此,王毅的明确立场给出了说服力很强的答案。
*第四个不易是夙兴夜寐,领事保护和经济外交不断延伸。*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领事保护和海外经济利益使得外交部原有的工作量几何乘数累积。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已经遍布世界,甚至某一个不知名的非洲村落里面都会有一个中国人经营的小商店,这就给中国的领事保护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2016年中国内地居民每年出境人次已经超过1.2亿,而且连续6年年增1000万人次;仅过去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就处置了超过10万起领保案件,从局势动荡的南苏丹安全撤离了1000多名中国同胞。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产业链布局时代,国际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经济和公共外交支持,这也给外交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
而且,中国外交的行政资源与其他大国相比仍然有限。不仅外交人员数量与美国外交系统(包括外交部和国际开发署)难以比拟,在我走过的大多数亚非国家里,中国大使馆的规模也只有美国使馆规模的几分之一,更何况美国外交还可以获得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等“硬实力”的支撑。即使面临资源的限制,“男神”部长仍然坚决,“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一定要把领保工作越做越实、越做越好,让党中央放心,让老百姓安心。”
*第五个不易是民意表达,新媒体发展带来全新挑战。*近年来,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已经成为了各国外交部门都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对中国而言,不仅民意的输送渠道和表达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且国人越来越希望国家在面对无端指责与猜测与争议时,更多的表现出大国的自信和责任。对此,王毅表态要赶上这股潮流,要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把国际时事、领事保护、对外合作等民众关心的资讯“送货上门”,要快速地回收各种意见建议,甚至是“吐槽”。目前,“外交小灵通”已经拥有了1200多万“通心粉”,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开通了130多个新媒体账户,其中就包括人气很高的“领事直通车”微信平台。新媒体已经让中国外交“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在外交部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为直接的互动桥梁。
虽然面临着如此之多的不易,2016年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工作扎实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已经或者正在落地,“带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不仅接到了来自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各国的“好友申请”,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公开表达了热烈支持。
一场新闻发布会,各国网民看的是“外交男神”,考虑的却是中国这个国家下一步的走向。一篇小文,谈的是掌舵大国外交的不易,看不到的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夙夜为谋的身影。幸运的是,中国老百姓越来越理解他们的不易,也给与了他们越来越多的支持。每当有一位中国外交官在国际场合为国据理力争,在社交网络就会多一位外交偶像。傅莹大使多年前早就晋升“女神”地位,华春莹发言人也在网上收获了一众粉丝,而就在几天以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就因为一段脱稿发言而同样获封“男神”称号。
王毅履新外长的四年,很短,也很长。这四年里中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开始提出自己对于世界局势和国际体系的看法,提出自己全球治理的方案,这是21世纪之前的中国外交所难以想象的画面。而这一个个外交“男神”和“女神”们,就是这些中国看法和中国方案的执行者。
2017年,愿他们能够少些不易,多些从容,也期待中国外交能够不负期待,继续输送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和全球治理的新动力,同时也做好全球增长的发动机和国际局势的稳定锚。
程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国际关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