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潜器用于科学考察 在研11000米载人潜水器
作者:郭媛丹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郭媛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长、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开3月10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被指有“军事用途”的深海空间站主要是用于科学考察。
本世纪初,中国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12年7月,“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目前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此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在西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印度洋等海域完成科学应用下潜,共完成了上百次试验性下潜,取得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是海洋、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家通过搭载 ‘蛟龙号’潜水器到现场考察,取得很多成果。”颜开表示。
除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目前4500米载人潜水器已经进入总装阶段,下半年将交付使用,11000米载人潜水器也已在研制,预计2021年进行海上试验。颜开介绍,“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可以在水下停留12小时,只能容纳几个人。未来的深海空间站可能是千吨级的,可以在海底停留半个月甚至几个月,而且可同时容纳几十个人一起工作生活。
颜开对《环球时报》表示,“‘蛟龙号’潜水器可以覆盖全世界99.8%的海洋面积。剩下0.2%指的是几个大洋深沟。研制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就可以覆盖剩下的0.2%海洋面积,实现全球海洋面积全覆盖。科学价值非常大,有利于人类去探索未知世界。”
即将交付使用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全国产化,提高了作业能力,安全可靠性等性能方面进行了提高。万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承受万米级水压环境的材料、结构、通讯、能源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一旦研制成功则意味着我国具备万米载人深潜能力,深海实验室即将变为现实。
对于深海空间站的发展,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外界分析认为,在军用领域,深海工作站具有战略作用。在战争中,解放军可用此部署反潜战监视系统,探测敌方潜艇。 颜开认为,这些观点有炒作嫌疑,深海空间站主要是用于科学考察。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深海空间站主要是发现新物种,对海底环境、矿产资源等进行科学考察的平台。”
一位专业研究人员3月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建造潜水几千米以上的深海空间站,其技术难度,经费投入都是相当可观的,远高于太空空间站。从目前的技术能力看,向深海空间站输送物资和人员十分困难。如果深海空间站用于反潜作战,那代价也太高了,与现有的反潜技术手段比,性价比太低。成本巨大就不可能建设多个深海空间站,也就不可能对特定海域进行有效覆盖,反潜效能就要大打折扣,得不偿失。因此,科学研究应当是其主要的用途。
这位人士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能力开展一些太空或深海的探索研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为全人类谋福祉,但总有一些人,见不得中国的发展进步,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总是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说三道四,逆世界潮流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