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人工智能虽好但要防止重复建设
作者:肖华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渐升温,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他们纷纷为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与实际落地把脉、建言。有趣的是,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话题,受访的科技界代表、委员都表示,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和人类“抢饭碗”,反而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月12日新快报)
谈到人工智能,很多人就想到机器人。目前很多企业开始选用机器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就曾公布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使用机器人,原先需要20、30人的组装线,如今缩减到了5人,所要做的工作也仅是按下按钮,操控这些机器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现在很多人担心的就是人工智能和人“抢饭碗”?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多余的。一方面,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产品很快占领市场。另外,机器人的大量市场需求,也会带来上游下游市场的发展。此外,企业机器人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减少工作强度,减低生产成本。
但是很多事实告诉我们,一旦某个产业被看好,往往很多地方就会一窝蜂的上。这不是杞人忧天。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
一些地方正是看中了机器人的美好前景,纷纷把机器人产业当作本地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这样的盲目的发展机器人产业,很容易造成产生过剩。有统计显示,将全国机器人规划目标加总,到2020年可能超过万亿。然而,国家层面刚刚公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计划达10万台,按照每台100万的单价,规模也不过1000亿元,地方的产能目标远超国家规划。
机器人是科技产业,需要一定的科研投入,有的地方为了急功急利,只发展低端机器人。如在自主品牌方面,工业机器人大多还都是一些中低端产品,六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迫切需求机器人等企业在当地落地,为了尽快出成绩,不少地方会放宽招商条件,推出大量补贴,补贴额度为百万规模,有的地区可达千万。由于这些补贴政策,很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机器人领域,只是进行简单的零件拼凑来套取补贴。
有序竞争及高质量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会促使产业良性循环,但恶性竞争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存在,对于产业而言往往意味着灾难,机器人产业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防止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加强规划引领。贯彻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对各地规划、工程的落实进展统筹协调,做好与地方的沟通,制定分省市的差别化实施指南,提高规划引导作用,促使地方理性看待机器人产业,避免重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让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机器人领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要赶上甚至超越,就要在高端产业上发展,否则就会由差距不大变为差距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政策激励上要更多的放在高端产业,如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而不是补贴那些进行简单的零件拼凑的企业。
目前人工智能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还有诸多潜力有待挖掘,也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答,如果把这些问题解答好,就可以变为弯道超车、提升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有关部门应该在重视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