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平:“后闺蜜门时代”韩国政治、外交走向
作者:叶小文
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以8:0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总统弹劾案,延烧半年之久的“崔顺实干政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朴槿惠时代宣告结束。韩国随之即将于5月举行总统大选,保守、进步两大阵营各路人马在此进程中的分进、整合将极有可能塑造、决定“后闺蜜门时代”的韩国政治力量格局,影响其外交政策走向。
概括而言,“闺蜜门”事件对韩国国内最大的冲击在于彻底打破了保守、进步力量的平衡。如果说2016年4月中,以共同民主党、国民之党在国会选举中战胜新国家党只是选民在十年保守执政下回流进步力量的“钟摆效应”,进步力量依然难以摆脱文在寅、安哲秀两强并立的被动局面,那么10月发酵的闺蜜门事件则彻底击垮了保守力量执政的合理性,导致新国家党分裂为反朴力量为主的正义党与亲朴力量为基础的自由韩国党,韩国政坛出现了两大力量、四大政党对峙的复杂局面。随着安熙正、李在明等共同民主党新秀的崛起,安哲秀为首的国民之党出现了边缘化的态势,进步力量内部共同民主党、国民之党力量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降低其整合难度。
反观保守力量,朴槿惠抗拒国会弹劾,消极应对宪法法院庭审虽成功激起以太极旗会为首的极端保守力量凝聚其周边,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国会议员维持对政坛的影响力,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极大地激化了亲朴、保朴力量的分歧,压缩了保守力量甩开丑闻包袱,重整旗鼓与共同民主党竞选的时间。根据韩国Real meter3月8日统计,20.3%的民众反对宪法法院弹劾朴槿惠,这股力量虽不足以改变弹劾大局,却也显示亲朴力量远未溃散。结合丑闻爆发前保守、进步力量相对均衡的态势,不难判断保守阵营的亲朴、保朴力量大体旗鼓相当,竞选整合难度较大。从这个层面审视,朴槿惠的执拗与其迟迟拒不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加深了保守力量的分歧,更会导致正义党、自由韩国党竞选始终处于被动的不利态势,很可能成为保守力量竞选失利的“罪魁祸首”。消弭朴槿惠影响将成为保守势力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两派短期内达成高度协调的可能性有限。
有鉴于此,以共同民主党为首的进步力量内部初选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韩国此次大选的结果。近期表现来看,作为竞选黑马的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更加倾向于在竞选中走“中间路线”,更多争取对朴槿惠失望的原保守力量选民支持。而在弹劾总统中一马当先的城南市长李在明则另辟蹊径,倾向于依托支持本党左翼激进选民胜选。而前总统秘书长,富有多次竞选经验的文在寅代表共同民主党出马竞选的呼声最高。文在寅不仅拥有与卢武铉总统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团结进步力量大多数成员,更有2012年竞选中以微弱差距负于朴槿惠的记录,有助于唤起中间选民的“补偿心理”,增加共同民主党阵营力量。
换而言之,共同民主党内部基本力量的支持与中间选民“求新求变”心理将会促使进步力量推举的当选总统以清理朴槿惠影响,弥合国内保守、进步力量分歧为首要任务。纵使保守势力支持的总统竞选人也会尽可能提出一些令人期待的新政策,以便于朴槿惠划清界限。因此,2017年春夏之际,韩国外交有可能出现调整的趋势,值得周边国家关注。
在对朝关系方面,文在寅、李在明总体倾向于放弃李明博、朴槿惠所倡导的“吸收式统一”路线,主张通过对话渠道降低朝鲜安全压力,劝说其停止挑衅行动,缓解朝韩紧张对峙态势。安熙正则不主张全面否定新国家党的对朝政策,强调在维持一定对朝鲜压力的情况下,寻求朝韩对话。相较而言,保守势力属意的代理总统黄教安如果当选则很有可能延续既有对朝施压政策,以半岛统一寻求消除朝核威胁。考虑到黄教安当选几率不高,韩国未来重新审视对朝政策的可能性较大。
在对美关系方面,无论进步力量还是保守势力都面对着如何控制特朗普政治、经济政策调整对美韩关系冲击的课题。特朗普总统攻击韩国承担同盟防卫义务有限,其贸易谈判代表公开质疑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效应,导致韩国动辄得咎。共同民主党抑或保守势力支持人物当选很可能在维持与美国基本合作局面下,尝试改善与周边各国关系,分散对美国安全依赖。在经济政策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态度参与“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谈判,以便化解来自于太平洋彼岸的压力。
而在对日关系方面,考虑到韩国国内80%以上民众对两国慰安妇解决协议持反对态度,韩国领导很可能会在相关议题上做出较大幅度调整,以便区隔前任政府。2016年年末,韩日两国因韩国民众在日本驻釜山总领事馆外设立慰安妇少女雕像而争议不断,安倍首相不惜召回驻韩大使回国,表现对韩国强硬立场,充分显示了日本压缩韩国外交空间的用心,引发韩国民众对日本抵触情绪。对日本表现适当的强硬态度可以有力地回击安倍的外交共识,更能在短时间内凝聚国内民心,韩国新政府调整对日政策几率较高。纵使在美方压力下,新政府不在慰安妇问题上发起攻势,也不能排除其在独岛、东海命名问题上对日本发难,韩日关系前景黯淡。
总之,“后闺蜜门时代”的韩国很可能因区域局势变化,快速调整对外政策,挽回因内政延误的被动局面。
吕平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