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君:回归理性与客观 军费热的冷思考
作者:孔君
“中国军费”这道两会必答题,终于靴子落地。3月4日,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给出了最新答案:2017年中国国防预算增幅7%左右,军费占GDP的比重约为1.3%。中方的表态掷地有声,但刺耳的杂音依然不绝于耳。
近些年,国际上对中国军费的无理指责从未间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套路”误导。稍作思考不难发现,这些“正义凛然”的说辞既缺乏依据,也经不起推敲。
中国军费规模巨大吗?
在上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率先把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军费在亚洲最高,是韩国和日本总和的1.8倍,是其他中国南海沿岸国总和的3.7倍。然而这位聪慧过人的西方“公知”,还是没能逃出“双重标准”的怪圈,选择性地忽视了中国13亿多的人口总数和96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这一重要指标。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军费支出总额与GDP占比、国民人均军费和军人人均军费均长期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近年来,中国的军费一直维持在GDP的1.5%左右,低于美国4%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2.6%的平均水平,甚至连北约成员国2%的国防预算目标都没达到。
以2016年为例,中国军费预算总额为9543.54亿元,仅占美国军费的24.6%。人均军费仅相当于美国的1/18、英国的1/9、法国的1/7、俄罗斯的1/5、军人人均军费仅是美国的13.58%、英国的22.98%、法国的22.8%、德国的14.3%。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军队肩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越来越多元化,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反恐维和、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公民海外利益维护等,这都是中国军费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在当前全球战略安全出现诸多新的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军费规模完全适度合理,保持增长更不足为奇。
中国军费不透明吗?
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每两年都会发表一份国防白皮书,详细说明军费的投入规模与使用方向。2007年,中国还正式加入“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该制度属于军事领域的建立信任措施之一,各国自愿参加。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每年都会向联合国提交军事开支报告。
然而,某些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的外媒却毫无依据地指责中国军费不透明,认为中国存在隐性军费,进口高技术武器、研发军事技术等费用没有纳入国防预算,实际军费支出大于官方数字等等。这些指责完全是空穴来风。一旦“透明”成了某些人照人不照己的“手电筒”,恐怕中国再怎么透明公开,也满足不了他们“好奇”的胃口。
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军费透明”问题已说了不止三遍。中国政府一直严格按照国防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将所有涉及国防建设的支出都纳入了国家预算,并报全国人大审查,这就是最大的透明。
对于外媒最喜欢刨根问底的问题——中国增长的军费究竟增在哪里,怎么花的,国防部也早就给出了权威答案,新增军费的使用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采购和维修费。这说得已经足够清楚。
中国军费增长威胁他国安全了吗?
近年来,某些外媒还是喜欢打着所谓“中国军事威胁”的幌子说事,刻意将中国军费绝对数值的增长刻画成为中国对世界安全的“威胁”。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对外构成威胁,关键要看它基本的国防政策和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还是进攻性国防政策,是追求共同安全还是排他性安全?
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并且在用行动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会改变。爱好和平的中国何时动辄以武力威胁过他国安全?珍视和平的中国又何时使用军事手段破坏过地区稳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支持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冲突,“诉诸武力”并非中国的文化内核,“以和为贵”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明确表示中国的理念是维护共同安全。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关于中国军费的解读,是时候回归理性客观的正途了。(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