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永祖 曹茂竹:“稳健中性”,央行货币政策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
作者:卞永祖 曹茂竹
今年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该提法继央行在今年2月份发布《2016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被采用之后,再次开政府工作报告之先。如果我们对比前几年的表述,会发现有一点变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的是“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2015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2016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由此看出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更加强调稳健的同时,灵活性也在增加。过去,央行的调控手段大多以量为主,随行就市,而今央行调控手段更加多样化,创设了诸如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并建立了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根据市场变化相机抉择,货币市场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对“稳健中性”这一新提法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不过央行副行长易纲曾给出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个中性的态势,而中性态势就是不紧不松。”对货币政策的这番解释与我国经济向好与不确定性并存的态势相契合,科学性和权威性值得肯定。不过,“松紧适度”的提法自2014年政府报告起就开始提及,因而有必要就“中性”这个新提法单独做个注解。
不同于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减弱,减少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刺激经济的增长,从而保证了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减少了经济中的“扭曲”现象,最终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增长。
这次政府报告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反映了央行指导思想乃至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重大变化:货币政策的调控更多地配合经济增长的节奏而不是强加干扰,宏观调控手段上,不再过多倚重货币政策,这与去年G20峰会各国达成的共识相一致——“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还要强调财政战略和结构性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府报告提出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目标为12%,较去年13%的目标有所下降。相应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为6.5%左右,是最近20多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发展适当降低速度,可以让中国的企业更加从容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仅将减少因为货币宽松给经济带来的刺激作用,而且也将“有保有压”,这恰恰跟我国正在着力破解的产能过剩问题、“三去一降一补”、企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说从货币政策方面很好地配合了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在实践中,实施中性货币政策存在很多条件限制,包括央行的指导思想、信誉基础、信息环境等。然而由于我们的社会时刻处于人口、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中性货币政策难以把握,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执行宏观调控为主旨,它往往只是政策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中性货币政策还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不过,随着这些年我国信息化的建设,经济信息收集、统计、分析都有了飞跃发展,我们可以定期得到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如进出口、CPI、PPI、外汇储备等一系列数据,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去年查处辽宁省的统计造假事件,就是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这对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数据基础。反过来,真实可靠的数据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明确、透明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社会的预期,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走向,也降低了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另外,央行的政策调控思路也在调整,中性货币政策的条件正在成熟。作为今年货币政策的指针,“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值得期待。
卞永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曹茂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