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利亚:互联网+清明,筑梦路上更有自信
作者:厉利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赓续间,草长莺飞时,2017年清明节就已姗姗到来。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追根溯源,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也已经有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随着时代发展,伴着文化传承,清明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集体记忆,也是精神和信仰的重要时间载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清明这一天,很多人们都会以不同形式扫墓、祭祖。从实质上来讲,人们祭祀缅怀,其寓意就在于“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在于继承先人血脉感谢先人恩惠。毕竟荣辱也好,兴衰也罢,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通过扫墓这种严肃而传统的形式,既能够凸显出炎黄子孙的“不忘本”意识,也有助于强化一种家族的血脉情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个细雨蒙蒙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比如说,除了讲究禁火、扫墓之外,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着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特色风俗活动。这些特色风俗活动尽管各不相同,但却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地传承下去,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就中华文化而言,其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与清明相关的传说、美食、风俗、诗词等等,就像是一枚枚“精神胎记”,成为了民族之根文化之魂,能够让炎黄儿女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科技精彩世界,网络温暖生活。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包括清明习俗在内的传统文化就极具开发价值。“互联网+”暖风劲吹语境下,传统文化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一种传播方式。“网络中国节”就通过大数据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维呈现,让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中得以凤凰涅槃,滋润了网络空间,唤醒了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每个炎黄子孙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乡愁,也就是那一份浓厚的家国情怀。草长莺飞的清明季节,古老节日借助互联网焕发出更大的价值,中国梦的底色也因之愈益厚实。可以说,互联网因传统文化而更加文明、理性、有序,传统文化因互联网而更加生动、丰富、亲民。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筑梦路上13亿多人民更有自信。(作者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