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击败默克尔,舒尔茨还欠火候
作者:王建斌
作为欧洲的大选之年,2017年9月德国选举引人注目。这不仅关系到默克尔能否完成“四连任”,也关系到德国作为欧洲当前经济、政治的“主心骨”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因此,德国乃至欧洲媒体一直关注,是否有人能在9月的竞选中挑战默克尔。
今年1月底,执掌社民党8年之久的党主席加布里尔宣布辞去该党主席职位,并放弃在9月的大选中参选。同时,他提名前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担任党主席,且以社民党总理候选人的身份带领社民党进入新一轮大选。这一令很多人意外的决定,瞬间在德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舒尔茨的“学徒-书商-镇长-欧洲议会议长”经历及其亲民的形象,令很多人重新看到了社民党最初的影子:社会公正带给底层人机会。
一时间德国涌现出了超乎想象的“舒尔茨热”:2月份Insa民调中多年徘徊在20%的社民党支持率一下蹿升到31%,高于一直领先的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1个百分点; 在个人受欢迎度上,舒尔茨更是一跃排名默克尔之前。德国各地都在谈论“舒尔茨效应”,就连前总理施罗德也认为,在舒尔茨回归德国内政之前,默克尔尽管面临难民问题但仍无真正敌手。而舒尔茨回归后,构成了2017年德国大选的真正看点。
一时间全社会似乎觉得舒尔茨势不可挡。可3月26日萨尔州的大选结果却令很多人大感意外:在参选率高达70%的情况下基民盟以40.7%的得票率领先社民党10个百分点,民调机构预测的社民党与基民盟不相伯仲的现象并没有发生。
舒尔茨1994年进入欧洲议会,曾多次访问中国,2012年当选欧洲议会议长。任职欧洲议会期间,他对中欧政党交流积极促进,对中欧关系的发展持推动态度。如果能成为德国未来领导人,对中德关系也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那为什么“舒尔茨效应”没能在选举中获胜?这是连日来德国媒体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
首先,萨尔州的选情与该州的特殊情况有关。该州州长有着良好的口碑,调查显示80%的萨尔州人对现任州长感到满意,85%的被访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意,66%的人认为德国现在经济形势良好。所以,民众更倾向于保持现状。
第二,舒尔茨直到现在都没有宣布竞选纲领,很多人觉得基民盟与社民党在执政理念上差距已经不大,舒尔茨主打的关键词是“社会公正”,而如果这个词不能在选民中入心,其预想的效应会大打折扣。社民党基于这一主打词的红-红联盟(社民党与左翼党)念想,也会令保守选民转而投向基民盟。
第三,“舒尔茨效应”需要冷静客观看待,新面孔可以带来新激情,但激情还需要执政理念和业绩的支撑。社民党内目前经济政策人才的匮乏是其明显的短板。德国良好的经济及就业状况、难民问题热度的下降很可能会给默克尔带来加分。
不过,萨尔州的结果不可能代表了全德的民意,5月份石荷州和北威州的选举会更能说明问题。但萨尔州的结果恐怕也告诉了社民党人,不能把宝都押在“舒尔茨效应”上。(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