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高校单身男女联谊没啥大不了
千名高校单身男女联谊没啥大不了
背景:近日,一场千人单身联谊活动在北京海淀区双清路某酒店举行。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科院等数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名男女参与了这场“情侣速配”。有人觉得“速配”不靠谱。
*中国青年报发表宋潇的观点:*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对于类似的大学“情侣速配”活动,我还是比较认可的。第一,这种活动不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肮脏,是在促进大学生扩大交往面,缓解压力情绪;第二,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更高一层的年级过后,社交活动其实会减少很多,个人的知识面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影响;第三,造成类似活动层出不穷的原因,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走偏”,而是社会上的一些焦虑、价值观等,在高校这种较封闭的“象牙塔”里面,会体现得更加明显。联系到上世纪80年代“禁止大学生恋爱”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大学“情侣速配”活动,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人们不妨反思:如果不是整个社会和大众对剩男剩女,存在标签化的片面理解,大学生又怎么会有危机感?如果现实社会的价值观不存偏差,那么大学举办个相亲活动,又怎么会被人视为“洪水猛兽”?如果能够拓宽大学生们的交往面,合乎人际交往的规则,多一点真心,少一点套路,这样的活动有何不可呢?
*小蒋随想:*大学生谈恋爱,已不会被归入“早恋”范畴。组织大学生群体相亲,也不是“大逆不道”。恋爱也是需要学习的,与异性相处是一门学问。这样的联谊不是追求“修成正果率”,而是给单身青年男女一个彼此认识与交流的机会。如果一些人能够相识、相知、相恋、相守固然是美事,倘若无果也无伤大雅。这样的速配与性关系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有人这么想,恐怕是想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算没有这样的联谊,一些情投意合的男女大学生也可能发生性关系。否则,大学里何必设置安全套售卖机?不鼓励婚前性行为,但这事没法回避。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的确是学习,可这不意味着已然成年、乃至在读硕士与博士、年龄“奔三”的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有权做适合其年龄与心智的事并为此负责,比如谈恋爱、参与社交活动等等。试图让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再了解社会、接触异性、面对现实,才是幼稚的。
雄安新区禁未发展先炒房,然后呢?
*背景:*自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后,当地的房地产问题备受关注。4月5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做客人民日报访谈时表示,政府目前出台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意在暂时把炒房的热情稳定住,这并不是说雄安的房子今后不再买卖和交易。我们已经吃了房价上涨过快的亏,不能再让新区重蹈覆辙。如果新区房价不断上涨,开发的成本也会很高。
*中国青年报发表朱达志的观点:*邬贺铨表示,房地产发展还有很多思路,比如新加坡,很多土地是政府直接管理,通过建设公租房或廉租房来平抑房价,让需要住房的人能住。他认为,政府还可以采用落户买房的政策,保证雄安新区健康有序发展。雄安新区百业待举,其房地产市场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为国家在新区“试验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雄安目前相对较低的房价总体水平,可以将开发的成本压力降到最低,也可以给奔赴雄安参与新区建设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以便其更好地安居乐业。其次,在确保新区房地产发展模式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可以让当地的商品房开发市场一开始就能拥有一个相对正常的发展环境,不至于像其他大型、特大型城市那样畸形发展,泡沫充斥。盼望雄安新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试验,能为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趟出一条新路,进而解开持续经年的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的死结,让居者有其屋。
*小蒋随想:*雄安的房地产交易与户口不可能一直冻结,目前的“急冻”是阶段性的防止急剧投机之举。问题随之而来,管理者应选择何时“解冻”?怎样避免“闸门”一开,投机大潮再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一个地方从不太重要的区域,变为重点区域,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价值提升是一种必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者不能回避这种规律,又要防止有人大肆投机炒作透支区域发展空间,确实存在不小挑战。地方政府建设并出租平价保障性住房是一条路。这要求地方政府掘弃“卖地财政”思维,根据社会客观需求,统筹布局并建设有关房屋。同时,必须避免重蹈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设“位置偏、质量次、配套差”的覆辙,要让政府保障房真正实现“经济、适用、宜居”。如果政府保障性的房子能够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社会对产权性的房产的渴求将会下降。如果怀有现实的没人“接盘”顾虑,炒房动力自然会衰减。雄安新区是一块处女地,如何在其上书写新篇章,历史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