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养老渐成奢望,如何老有所依?
儿孙养老渐成奢望,如何老有所依?
背景:一对深圳的工薪阶层夫妻,当初卖房送女去国外留学,结果女儿不顾父母的要求,决定留国外工作并嫁给老外,结果老父母崩溃了:以后谁来给我们养老呢?
*钱江晚报发表项向荣的观点:*这是独生子女时代很多老人无法避免的难题。但是,就此将女儿扣上自私的帽子,合适吗?地球村时代,从纽约飞到深圳看望父母与从北京飞到深圳到底有多少区别呢?只要事业能得到发展,这点机票钱又算什么呢?不少中国女儿就把父母接到国外居住照顾他们,虽然因文化差异,中国老人和老外女婿相处和谐不易,但也不能一概论定。一些中国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物。他们可以任劳任怨地为子女做很多事情,甚至毫无保留地为子女付出物质上的一切,但唯独不能允许子女违背自己的意志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特别是工作、择偶。一旦子女违抗,就搬出不孝的大棒来指责他们。但是,每一个子女,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是成人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喜欢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伴侣,不同的人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天性使然,父母不应干涉。合格的父母在传授给子女人生经验的同时,更应当祝福孩子去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小蒋随想:*我的一位邻居奶奶的情况与此类似。老人年过八旬,老伴几年前过世,两个儿子一个定居美国,一个定居香港,老人独居在北京,是典型的空巢独居老人。她也曾去美国与儿子一家同住,她的儿媳妇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婆媳相处本就不易,加上文化差异,“不适”可想而知。她有两个美籍孙子,但她感觉“香蕉人”孙子在她面前并不礼貌,她也管不了。她说这话时语气平静,但能感觉到一种失望。她的另一个儿子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她宁愿独自住在北京。两个儿子担心八旬老母,常常给她打电话,每年休假会回来看望,但终归鞭长莫及。这样的家庭情况恐非个别,不能说在他乡的儿女不孝,也不能说老人不随和,但现实就是双方凑不到一起。对如今许多老人而言,其实已不指望靠儿女养老,儿女不啃老就已烧高香。毕竟,还有不少儿女对老人“小车不倒只管推”。二孩时代,一些老人照顾完大宝,又伺候二宝,等到老人该被照顾了,儿女孙辈能同样尽心尽力吗?养老这件事,指望儿孙正在变得奢侈。提出社会化养老,既是形势所需,又有现实无奈。而实现社会化养老,政府、社区、公益组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反腐剧“观后感”有多少现实功效?
背景:《人民的名义》有多火?在上周末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电视剧相关桥段已经成为考题。导演李路介绍,“现在好多单位都出红头文件了,(要求)集体收看,副处级以上干部7点半准时收看。”河南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还要写“不少于1500字”的观后感。
*中国青年报发表黄羊滩的观点:*尽管剧中的正义与邪恶较量,以正义最终胜利为结局,但现实中,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事、很多利益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较量一直在进行,反腐也永远在路上。只有阶段性的结局,而不可能会出现如剧中般“一蹴而就”的样态。这就必然会促人思考,遏制官场腐败究竟要靠什么?仅靠一身正气的“侯亮平”显然是不够的。普遍约束性的制度体系规训,尽管比较难,却是彻底治理腐败的必由之路。又如,如何避免官员像光明区区长孙连城那样“不贪不占也不干”?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或者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官场运行常态。无论哪一个话题都映照着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或切面,党员干部多看看,红红脸、出出汗,然后结合实际写写观后感,确实是一次极好的廉政教育、人生教育。早一点写写观后感,并真诚地接受某些教训,引以为戒,克己修身,总比落马后在法庭上或在忏悔书中痛哭流涕要有意义得多。
*小蒋随想:*一些地方也曾组织领导干部去监狱看落马者忏悔,希望领导干部引以为戒。高墙电网之内,落马者现身说法,产生的震撼恐怕比电视剧来得更深刻。处于体制内的干部,耳闻目染形形色色的官场事,鲜活性怎是电视剧可比?说到底,电视剧来源于现实,现实中的干部能靠看电视剧受教育吗?只不过,反腐类电视剧的数量远低于抗日神剧、宫廷内斗、小仙肉耍宝等戏码,使得《人民的名义》的播出比较“显眼”,剧中的“尺度”被认为较大,让一些群众觉得过瘾。一部电视剧终归只是一部电视剧,在为其点赞时,不宜夸大“功效”。即便是“半蹲式”服务窗被揪出实例,得以整改,也没脱离“媒体曝光领导才重视”的老套。观后感也好,事业单位考题也罢,都不具有约束性。什么才有约束性?当属法治红线与党纪规章。然而,一些不良干部仍然我行我素,凸显出的问题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民主监督未落到实处。自律与红线是相辅相成的,唯有高压线通电,某些人才不敢越雷池半步。全面从严治党,践行民主监督,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