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红:不拼片酬不拼明星,《人民的名义》也能叫好又叫座
作者:李秋红
《人民的名义》全剧的主要演员加起来的片酬甚至都比不过一位所谓“一线”、坐拥上亿天价片酬的一夜爆红的“小鲜肉”。乃因如此,《人民的名义》的一项重要衍生价值就是引发了对近段时期备受诟病的影视圈“小鲜肉”天价片酬现象的再度热议。
该剧的主要演员片酬占总投资的40%,在既控制了演员成本的同时又保证了作品质量,在目前国内演员片酬飞涨的大环境下,确实是一难得的良好范本。前一段时期,国产剧《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主要演员的“天价片酬”被陆续曝光,围绕“投入与产出”、“演技与片酬”、“片酬与市场”、“演员暴富与观众买单”等诸多问题,行业内外诟病、争议不断。据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透露,“仅2016年一年,一二线演员片酬增长了近250%。在一些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香港金像奖前主席、资深电影人吴思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大部分的电影已经片酬超过一半(的制作费),(达到了)百分之五十,有些甚至百分之六十、七十,其他制作的资源就少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曾庆瑞教授也直言:“大量制作费被占用,制作质量就很难保证。”影视制作成本过分向演员尤其是明星演员倾斜,片酬过快上涨占比过大,不仅挤压了影视制作的其他投资,严重影响影视制作中编剧、布景、配音等相关制作环节的经费,导致影视作品空有明星阵容,而在故事情节、拍摄水平等等方面的质量日益下降。同时更进一步拉大了影视演员内部收入差距,形成影视行业的不公平,“天价片酬”这一畸形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不利于我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该剧投资方之一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行业需要资本,但不需要太多的资本,太多反而会毁掉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容量有限,院线一年能够充分放映的电影也就200多部,电视台一年的播放量也就一万多集,多了就会束之高阁。”当前中国影视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在急功近利驱使之下,大牌明星似乎就成了从生产端的投资出品方到放映播出端的院线、电视台能够抓住消费端的唯一抓手, 投入资金被几近荒诞的天价片酬挤占所剩无几,内容品质自然无法有效保证。对于目前中国影视行业这一结构性困境,已很难仅仅通过局部政策调整就能解决,更需要行业内外的有效约束和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大力引导演艺市场规范秩序的建设,强化行业约束自律、在加强演艺人员自律的同时建立良性市场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管理。必须多措并举兼用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加以遏制和规范,从而维护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