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央企】国投扶贫:“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环球网报道记者王雪纯】11月30日,“十九大精神进央企”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贵州都匀,深入了解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扶贫模式。
公益“输血” 让百姓从“人挑马驮”到用上自来水
都匀市平塘县金桥乡地处喀斯特地貌,结构性缺水严重,当地村民吃水、用水主要靠“人挑马驮”,水资源短缺成为居民生活面临的大问题。2016年9月,由国投捐资200万元建设的金桥水厂正式投入使用,从当地水源点取水,通过配套的泵站、泵网将水输送到家家户户,解决了全村五千多人的用水问题。
平塘县水务局干部石开文告诉记者“以前一个成年人到水源地挑两桶水,往返至少花费两个小时,现在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安全的自来水”。
据了解,为帮助当地解决饮水困难,2007年起,国投在贵州罗甸县、平塘县捐赠资金220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饮水工程,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用上清洁、健康的自来水,惠及了25056人安全饮水,解决了一万多头大牲畜饮水和十二万亩耕地灌溉用水。
产业“造血” 打造贵州茶叶品牌助力脱贫不返贫
要脱贫更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国投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参与设立并管理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扶贫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公司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央企扶贫基金通过股权投资6000万元的方式扶植贵州贵天下茶业有限公司发展,为了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贵天下公司在都匀和湄潭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对订单种植户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将企业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利益紧密相连。
据贵天下公司董事长龙长虹介绍,目前一亩茶园基本可以为百姓带来4000-8000元收益,至少让1-2人脱贫,未来将继续产业扶贫,利用扶贫基金将贵州茶叶打造成品牌,帮助贵州农户脱贫。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国投坚持社会公益性“输血式”扶贫和基金投资性“造血式”产业扶贫相结合,高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爱贫困人口,惠及四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