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澳频出涉华争议?专家:澳右翼强烈想改变与中国越来越接近的现实
作者:李锋 宇同 张倍鑫 林鹏飞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9日在悉尼探访当地社区时,向澳媒鼓动起“中国威胁论”。据澳媒体报道,特恩布尔在讲话中强调自己在中国经商约25年,绝非对华抱有恶意,但身为澳大利亚领导人要为国民“站起来”。
澳大利亚近来屡屡爆出涉华争议,甚至在澳华裔学生也被卷入。一些西方媒体推波助澜,比如美国《纽约时报》9日称,中国一直把澳大利亚当作测试软实力的实验室。
有深谙澳国情的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轮“反华风暴”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随着经济融入亚洲不可避免,那些本就孤独和恐惧的人更加焦躁。“白澳”政策在上世纪70年代才结束,相当数量的澳大利亚人至今仍有强烈的种族歧视思想。近几年,澳民粹主义盛行,右翼强烈想要改变与亚洲特别是中国越来越接近的现实。
这种倾向被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证实。据《悉尼先驱晨报》9日报道,这份报告严厉警告澳政治和媒体等领域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增多”,建议澳政府放弃3月份提出的反恐和国家安全条款,对抗政治辩论中出现的仇外情绪,媒体停止在网上和报纸上发表仇恨言论。
为离间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关系,澳安全机构与右翼及媒体配合,推出一波波抹黑中国的报道,直至形成类似上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麦卡锡主义”。特恩布尔本就是个弱势总理,在谈华色变的环境中,他只有喊得最响、冲在最前才能得分。
《环球时报》记者10日采访的数名学者都表示,特恩布尔这次用中文作秀,是政治投机行为。“这是极少部分人制造反华、反共情绪,在国内政治当中捞取好处的行为,不能将其轻易解读为澳国家、民意对中国的对抗”,一名匿名华人学者说。
然而,特恩布尔近期的言论使中澳关系大受影响,也让澳政商界和学术界人人自危。许多对华友好的人士在与华人打交道时都变得小心翼翼,“中澳友好”“一带一路”等表述也都成了敏感词。澳《新日报》9日提到,工党领导人比尔·肖顿最近因去过一名华裔商人的宅邸而上了媒体头条,肖顿称他的拜访没有危及国家安全。特恩布尔也不能幸免,半个多月前被拍到与一名中国商人同桌用餐后,媒体逼问他透露了什么机密。
有当地有识之士指出,不管特恩布尔的算盘打得如何巧妙,都是以损害澳中关系和澳中人民友谊为代价的。作为一个经济上与中国深度捆绑的外贸型国家,如果两国关系受到实质性损害,澳大利亚承受得起吗?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宇同 张倍鑫 林鹏飞】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