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丰:江歌血案留给人们的思考
作者:蒋丰
12月11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中国男留学生陈世峰伤害致死一案在东京地方法院进入一审阶段。这对于一年前痛失独生女儿的江歌妈妈来讲,或许是一种安慰,因为此案终于进入法庭审理时段,或许也是一种刺激,因为这意味着漫长法庭驳辨纷争的刚刚开始。江歌妈妈,挺住!与此同时,这对于热烈报道此案的中国媒体来说,既是再一次收割流量的重要时刻,也应该是重新梳理此案和疏导舆情的关键时分。后者应该重于前者。这对于热切关注此案的国人来讲,是一种注目再提升的契机,更应该是冷静思考“江歌案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时机。
第一,关于生命的持有与共享。在媒体的海量报道下,中国女留学生江歌的个人家庭史和成长史已经人皆能述。每谈及此,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们都会掬泪理解并且深切同情痛失爱女的江歌妈妈至悲至绝的心情。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儿,还有自己的追求与希望。这对一个家庭来讲,对于一位母亲来讲,用“天塌下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如今,人们只能切盼并且尽其所能地帮助江歌妈妈“闯”过生命中这一最大的难关。
与此同时,此案对于让独生子女到海外留学的中国父母来说,也具有警世作用。只有一个独生子,输不起,赌不起,拼不起,只要有可能,不妨把他(她)留在身边。条条大路通罗马,出国留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对于到海外留学的独生子女来说,也应该更加珍惜的自己的生命,时刻确保自身的安全,认识到自己的生命绝对不仅仅是自身的,它是把你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家人生命的延续,是家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当你不惜一切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的妈妈!
第二,关于道德批判与道德拯救。陈世峰女友、中国女留学生刘鑫在这起案件前后的表现不尽人意,已经深陷道德指责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有必要指出,刘鑫的表现恰恰是人类所有弱者中最为软弱、也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地方。进一步地说,即使是今天看起来高调指责的“强势”道德家们,也不能保证自己在他人生命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人们在为江歌失去而扼腕痛惜的时刻,不应该用“道德”把刘鑫逼向死路。
笔者相信,刘鑫内心中的重负不会亚于他人,如何让她把前后事实的经过、细节叙述出来,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道德的封杀可能令其更加胆怯、缄口,而“江歌被杀是否与你有关”的追问,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管她是否承认,江歌被杀都是与她有关的。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刘鑫们”的问题。
第三,关于仗义与守约。在这起案件中,中国女留学生江歌为朋友仗义执言、两肋插刀的表现受到广为赞许。但是,恰恰是此时中国一些传统道德为人们略而不计。俗话说,“宁修一条路,不砌一堵墙”,“清官难断家务事”,指的就是不要轻易介入男女两性的矛盾之争,即使介入的话,更多的是应该借助公共团体机构,而不是把自身置于其中。
还有一点不得不谈及的是,按照日本有关房屋租赁法律,房客与房东签订租赁契约,需要明确写明所居住人,在此之外让他人居住进来,是违反契约的行为,房东可以因此将房客逐出所居房屋。因此,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人们在感服江歌“仗义”同时,也应该看到她有违背房屋租赁契约的地方。而这种“违约”的行为构成了这起伤害致死的重要伏笔。
第四,关于法律的尊重与遵守。江歌妈妈在有关人士的建议下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运动,并且获得了数百万人的签名支持。这其中有许多对一个母亲同情的因素,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这样的杀人案,按照中国的法律凶手是会被判处死刑的,为什么日本法律不判处死刑?”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将个人情感和诉求至于法律之上的一种表现。
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尊重和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应该是走到海外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素养。在一审没有开庭之前,要求所在国的法庭和法官按照母国的法律进行判决,是不妥当的。我们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假设有两个日本人在中国发生了伤害致死案件,其中一人要求中国法院用日本的法律进行判决并且为此在街头发起签名运动,中国人会作何感想、采取何种行动?我们也知道,日本人在华走私毒品案犯曾有被判处死刑的。按照日本的法律,这种罪行是不至于死的。但是,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罪行,自然要按照中国的法律进行判决。没有日本人敢于在中国的土地上搞签名运动的。
还有人说,日本曾有过先例,在一审之前发前签名运动。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其签名运动结果如何,应该看到那是日本国民在运用日本的法律与权力。而笔者得到的讯息是,一些日本人现在询问:为什么中国人在日本土地发生了伤害案,会要求我们按照中国的法律进行判决?今后,中国会要求日本改变社会制度吗?因此而产生的潜在社会族群对立不得不给予警惕。
当江歌案在日本开庭的时候,当人们怀疑这起案件的判决是否公正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这样的讯息——11月15日,将中国女留学生陈轶婧母亲碾压而死的美国肇事女司机仅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无疑,这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而陈轶婧在一审之后发起了签名请愿运动。
江歌已逝。凶手陈世峰会遭什么样判决,最终要有法院决定。此刻,笔者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重要的是,江歌的青春之血不应白流,江歌血案不应再次发生。因此,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也就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