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对义乌的固化看法该改了
作者:曹和平
美国广播公司日前在进行圣诞相关报道时,习惯性地把视线对准义乌,称义乌生产了全世界2/3的圣诞饰品,堪称中国的“圣诞村”。但它同时认为,“低价”“苦干”依然是义乌的两大标签。而提起义乌,相信国内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也离不开“小商品”“廉价”。
历史上,义乌人所处的地理区位并不优越,地下缺乏矿藏,地表缺水,土地并不肥沃,干旱的土地使得种植甜菜和甘蔗成为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比较优势。从明代开始,义乌人找到了匹配自己资源的生存方式:货郎物流经济,即将种植的甜菜做成糖果,肩挑车拉送到邻近村镇换回其他农区的副产品,如猪鬃和鸡毛等,加工后制成鬃刷、鸡毛掸子等日用品,再换回生活必需品。
义乌人的生存秘诀是公平交换,有时候在别人看来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赔本生意,但义乌人做得风生水起,历史上的利他性文化符号使得义乌人找到了勤劳生产但又不取高价的生存秘诀。多少世代,义乌人不仅走遍江浙,走遍全国,甚至抵达全球。
西方各国对义乌小商品的巨大市场份额莫之奈何,数次威胁征收反倾销税。适其时,前店后厂式的国际小商品生产贸易中介,在诞生不久的网络电商平台上获得了新天地。当义乌35万家中的二十七八万家小商品中介,通过“芝麻开门”的方式既服务于国内市场也服务于国际市场时,义乌人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义乌人的奋斗史,就是中华民族各地民众的奋发图强史。2005年之后,中国人生产了全世界1/3以上的物质产品,但仅实现了1/10左右的价值财富,出现物质生产份额与价值实现份额大分流的现象。义乌人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
事实上,义乌在产业进步的道路上并未止步。当各电商类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攻城略地的时候,义乌人也在寻找产业再次升级的路径——构建一个超越现有电商的第三方市场平台,实现线下业务到线上“惊险的一跳”。如果能够配套更加优越的技术,义乌人是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走向世界前沿的。
据说现在每天到义乌旅行的人接近40万。若属实,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不要忘记的是,到义乌的是以买卖为主而不是旅游为主的人群。在国内,义乌的市场潜力就是一个超大城市的坯子。建设新的平台,义乌人不仅有小商品中介的资源历史积累,而且还有超大城市规模市场资源的积累。
义乌精神,和中国人奋发图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一样地久天长。义乌人陈望道当年在家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将墨水当做红糖水,用来蘸粽子吃,还说“甜极了”。于是就有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像陈望道这样,走在正确发展道路上的中国人不在少数。有这些人在,中国梦将以前所未有的现实性概率向我们走来。(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