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耿家盛:玩“跨界”?你可能要败在他的手里
工匠大师
我是十九大代表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高级技师、云岭首席技师,也是一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工匠。
2006年,我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琢磨总结出来了“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这项发明可以提高30%的生产效率。
这些年来,我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要立足自己的岗位,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耿家盛出身技术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昆明重机厂职工。在他看来,他对机械的迷恋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当一名好工人是他的梦想。
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起了车工。从最基础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再问同为车工的父亲,零基础的耿家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
“一个技能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面前很多东西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必须不断挑战自己。”耿家盛说。
改行做车工后,耿家盛与磨刀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工离不开磨刀,要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耿家盛说,他的工作简单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他一个月最少能磨三五把,多的时候有20把,30多年来,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他自己也算不清了。可能唯一知道答案的,便是那结满了厚厚老茧的双手。
“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耿家盛说,自己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地改进。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并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是向我们技术工人发起了动员令。我们在做产品时应该有一种工匠的精神,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成一流的产品。
能够参加党的十九大,我感觉特别光荣也特别自豪,同时,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回去以后,我一定要把更多党的“好声音”带到基层。
耿家盛
梦想坐标
从重“量”转向重“质”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量”变成了“质”,所以企业要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中不断转型升级。现在我们要打造现代化制造强国,必须提倡工匠精神,从质量抓起,每一颗螺丝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谨,坚持质量第一。
发挥带头作用
我将不断提升技能,着力带动培养更多一线工匠人才,带动更多基层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我们的新产品,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说,
我一直记着两句话:
天干饿不着手艺人、人品比做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