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盗出周代封国,陕西发现国内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2月12日发布消息称,在澄城县境内的刘家洼墓地,发现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夯土墙、壕沟等丰富遗迹,以及大量板瓦建材与青铜器、金器等数百件珍贵文物。
发掘
因被盗进行抢救性发掘
刘家洼墓地位于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东岸塬边,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去年底因被盗而发现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今年2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墓地进行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地所在的鲁家河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占伟介绍,考古调查确认发现带两条墓道的高等级贵族大墓;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发现了夯土墙、陶范、陶窑、板瓦建材等与墓地相匹配的居址遗存;关中东部又一处周代封国或高级贵族采邑得到初步认定。他表示,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是继华州东阳、澄城段家河、韩城梁带村之后,关中东部乃至陕西、全国周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墓主
当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
经钻探,确认墓地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编号M1与M2)。两座大墓特别是M1,规模宏大,颇有王者之势。考古专家判断,刘家洼大墓墓主人身份当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
其余墓葬皆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大墓墓向一致。墓口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墓有21座,其中5座墓口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这些墓墓主人的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
出土
墓葬文物中青铜器占大宗
从整体看,发掘的19座墓葬,4座遭到盗扰,15座保存完好。共出土铜、金、铁、石、玉、陶、料珠、漆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300余件(组)。这些出土文物中,主要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三大类。文化风格以周文化为主,也包含少量秦文化因素器物。
其他类文物数量与器类虽不及铜器丰富,也不乏精美或价值重要者。其中,M49出土了1件玉璧和1件玉琮。特别是玉琮,形制罕见,制作之精、纹饰之美堪称玉器中的精品。M10出土一件漆盒,圆角方形,器形基本完整,黑色髹漆上绘以红色云雷纹。在北方地区墓葬能发现如此好的漆器,非常难得。另外在一座小型墓M11出土1件五孔陶埙,实属罕见。
金器共7件,包括出自大墓盗洞的1件虎形牌饰与2件牛首衔环饰,及其他素面环与螺旋形金耳环。尤其是小墓出土螺旋形金耳环,是典型的北方民族的器物。它的发现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交融提供了新证据。铁器为出自M49的一铜柄铁剑,这是继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沃晋侯墓地、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中原地区又一年代最早的铁器,对于探讨中国冶铁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
除发掘所获外,目前该墓地已追缴的被盗文物多达402件(组)。这些追缴的文物以铜器为最多,礼器有60余件,包括一级文物12件。
认定
春秋时期某一周系封国或采邑
在墓地北侧700米处,鲁家河两条支沟间的沟梁两侧及上部台塬相接部分,勘查发现长达500多米的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其内夹杂少量的春秋时期陶片。在此沟梁的下端,发现一段宽12米南北向壕沟,试掘出土有大量春秋的绳纹板瓦和陶器残片。夯土墙与壕沟大致将整个沟梁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和板瓦等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年代为春秋早期前后。另外,在墓地东侧的台塬区,亦采集有春秋时期的陶片,勘探发现有灰坑分布。在与墓地隔沟相望的鲁家河西的塬边与坡地,也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陶窑、灰坑、板瓦堆积及陶片分布。
专家表示,由于墓地与居址空间上相邻或靠近分布,年代上接近,功能上互补,等级上匹配,当为同一聚落的不同构成部分。以大、中型墓为主的墓地,当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聚落统治阶层的一处公共墓地。墓地的年代根据随葬铜器与填土陶片特征,结合秦灭梁芮的文献资料分析,为春秋早期晚段,或早中期之际。初步认定这里是春秋时期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或采邑,这也为认识一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封国或采邑的历史与文化提供机遇。
(原标题:我省发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在澄城县境内,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00余件;盗墓“盗”出周代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