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物华西安港 风驰“长安号”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在他著名的《凉州词》中描写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盛景的句子。两千年前,持节出使的张骞从长安出发,为中国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就成为中西交通的纽带。这条路东端起自古都长安,向西沟通中亚、西亚和欧洲,是当时中外贸易和交往的主通道。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长安也就成为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贸易中心。
西安建“港”,打造内陆开放新引擎
长安雍容,不似金陵的紫气红尘,六朝金粉;长安厚重,不似洛阳的锦绣富贵,纸醉迷金;长安大气,不似江南的缠绵悱恻,婉约绮丽。“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古丝绸之路不仅赋予了长安商品集散地的功能,还让长安敞开了阔达的胸怀,以大国气度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两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和丝、绸、砖茶、瓷器就在这里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
长安因丝绸之路而伟大,丝绸之路因长安而不朽。尽管长安已经是千年前的名号,但时至今日,在中亚和欧洲等丝路沿线城市,一旦提起长安,无不细数繁盛,极致向往。时光经年、世易时移,如今,丝路的驼铃已经远去,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西安,仍然以她大国重镇的气度和开放阔大的胸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影响着这条千年商道。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穿梭在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之间的声声驼铃余音犹在,跨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大幕再启。2013年,一个新的经济蓝图再一次将长安与这条伟大的千年商道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次它的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西安将承担起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历史使命。
在全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连接丝绸之路国家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作为承载西安对外开放功能与地位的重要窗口——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连接“一带一路”、实现陆海互联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促进“贸易畅通、设施联通”的核心功能载体。
西安国际港务区因西部大开发而建,因“一带一路”倡议而兴,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的格局下,国际港务区已经成为西安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承载区,用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的开发开放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成为发展主基调,正在迈向服务经济提升的新阶段。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区,担当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引领对外经济新发展。
多元布局,构筑亚太门户新枢纽
2014年,地处内陆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港,被正式纳入国际贸易与运输体系,港口功能明确为国际中转枢纽,成为陕西接轨世界的大型内陆港。
虽然不沿海、不沿边,但是国际港务区却凭借独特的“内陆港”模式,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洋货码头”、“西安铁路口岸”等核心平台,以及“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迅速成为连接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独具特色的统合物流体系,通过陆陆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的快捷体系,与国际国内港口搭建起了无缝衔接的运输走廊。
通过陆铁联运,打造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精品线路;通过海铁联运,常态化开行往返青岛港等的五定班列;推进与广西凭祥口岸、防城港的合作,打通与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通过与东航、圆通、申通等联手,打通空中物流通道;加快传化公路港项目建设,解决500公里内城市配送难题。同时,西安铁路一类口岸、西安港进境粮食、进口肉类口岸已相继通过国家验收并陆续投运,西安港“通道+口岸”功能叠加模式已基本形成,已成为陕西西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区域。
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西安港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标志着西安港在综合口岸建设上迈上新台阶。陕西省、西安市对外开放平台和自贸区建设再添新平台、新动能。
物畅其流,货通天下。西安国际贸易多元化的进程一直在快速推进。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之前,2016年12月29日,西安港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组的考核验收。2017年2月,西安港进境粮食口岸又迎来首单货物——哈萨克斯坦小麦,从而将世界上最优质的小麦之一带到了古城西安。
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西安国际内陆港的枢纽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十二五”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涵盖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等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未来可期,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陕西、西安乃至中国在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中,创新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径的大枢纽、大通道、大平台。如今,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以始发港和目的港的身份,全面加入和参与着全球经济贸易大循环,大力完善口岸功能,着力推进口岸建设,立足“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全方位推进开放。
纵贯欧亚,建设丝路商贸运输新动脉
2013年开通的“长安号”是国际港务区重要的符号。“长安号”开通之前,陕西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要借助沿海地区的港口,对外贸易主要为单方向的“一路向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向西开放已经成为共识。空运贵,海运慢,“长安号”应需而生彻底破解了新欧亚大陆桥20多年来“通而不畅”的问题,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在它的承载下走出国门。
2013年11月28日,首列西安至中亚的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出,并于6天后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开通800多天后,首趟“长安号”国际货运回程班列装载着2000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于2016年3月26日抵达西安港。货物往来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让陕西与欧亚连接更加紧密,也让陕西全方位融入世界贸易经济。随后,西安国际港务区又把“长安号”的轨迹再向欧洲延伸,相继开行了西安到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等地的中欧班列。
时至今日,“长安号”从2013年11月28日开行以来,截至2017年10月31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已累计开行438列,累计运送货物总重达60.7万吨。其中中亚班列累计开行343列,计16407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9列,计1720车;回程班列累计开行36列,累计运送货物总重3.9万吨。平均每天5万多单服装、鞋帽、工艺品等从“长安号”始发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往欧洲、北美等地,从国外返回的专列则装满母婴用品、化妆品等供应陕西市场。“长安号”背后,其实是国际港务区对整个立体物流通道的建设。
日行千里的“长安号”代表着中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重新迈出了坚定而迅捷的步伐。西安与中亚之间的货运物流正式进入“读秒时代”。从西安出发到抵达阿拉山口仅需76小时,运抵阿拉木图这座中亚第一雄城只需6天。“长安号”还向东开通了西安-青岛班列,货物到达青岛港只需42小时,就能通过海路运往世界各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让西安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中转枢纽。
其实无论西安还是陕西层面,对于“长安号”的期望绝不止于货物的往来。“长安号”的开通为西安经济、贸易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陕西乃至西北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让“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西安在内陆进出口贸易上实现质的飞跃。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锁定西安,通过“长安号”与中亚地区开展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正式进入“向西走”的时代。
“长安号”不仅仅是一列火车,它代表的是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西安港”也不是西安一地的港口,它是中国通往欧亚的贸易枢纽。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千年前,驼铃悠悠,商队重重,苍茫的月色压着无际的荒漠,旅客低唱着思乡的小调。庄严的使节、虔诚的僧人,孤独的游侠、粗犷的刀客、美丽的胡姬、逐利的商人,都像被磁力吸引一样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走过热浪滚滚的戈壁,穿过冰雪皑皑的葱岭,路途之艰辛,让人不禁遐想化身飞鸟,横渡千山。千年后的今天,戈壁之上金桥横亘,葱岭之巅巨龙升腾,“长安号”的出现让丝绸之路“天堑变通途”。
丝绸之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亦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而“西安港”则将成为这条路上最大的陆地国际中转枢纽港,构建“大枢纽、大平台、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云集全球商品,重现“万国通商”盛景,为陕西、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金牌动力”!(郝元杰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