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京东拼多多打假说起,电商行业如何规范生态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假货的价值约超过2500亿美元,仅在美国市场每年就能造成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工作岗位的丧失,要知道,假货不仅仅威胁着消费者和正品品牌,对于整个商业链条上中下游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严重威胁。对于电商行业而言,打假一直是攸关消费者利益和平台口碑的大事。
2015年12月上旬,阿里宣布组建平台治理部,针对平台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专项整治。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当时坦言:“假货绝对不是电子商务独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将是一场持久战。互联网的好处是有很多痕迹可查,而且比较集中。”
此后两年,阿里先后推出打假系统、升级诚信维权机制、建立打假特战队,依托大数据开展了多次线下打假行动,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今年3月,马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与此同时,郑俊芳也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今不少售假商家有自身销售渠道甚至网络平台。
另一家电商巨擘京东则通过强硬的打假态度和作风获得好评。今年3月,刘强东在与央视前掌管人郎永淳对话中,回应了破钞者存眷的假货结果,他说:“任何一个商家只需敢在京东平台卖假货,我会想尽一切编制让你破产。”这点在对售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上可见一斑,“一旦发现商家售假,将处以平台销售额20倍违约金或10000美元的严厉处罚”。京东还建立了“黑名单”,针对“一年内发生两起及以上行政处罚的合作伙伴”,处50万罚款、三年不合作。
对于良莠不齐的中国零售市场来说,打假依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尤其对于新型电商而言,在阻击假货时遇到的困难则要大得多。
今年备受瞩目的电商界新贵拼多多,在治理假货上则另辟蹊径,奉行“治理不如引导”的策略。据介绍,成立仅2年多的拼多多在2016年初就建立了打假团队,建立一系列规则,从源头预防不诚信行为。商家入驻拼多多商城需要完成包括申请、接受资质审核、签署在线协议、支付保证金等在内的一整套的电商行业的标准流程。而为了加强对商家的管控,拼多多还将用户退款情况、纠纷率与商家露出的机会进行了关联设置,“不保证质量就没有流量”,以此倒逼商家重视消费体验。
拼多多方面表示,电商行业内不少“职业炒作者”和“不良商家”,成为行业痼疾,如果要改变,必须做出不一样的社交电商,不一样的环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从一开始就从规则端规范、引导商家走上良性经营的路。
目前,拼多多已构建起了包括资质审核、信息防控、日常抽检、品牌方检验、第三方检测等环节在内的严密的平台治理流程。并利用大数据打假模型实时分析数据、跟踪链接,按图索骥找到售假源头。
事实上,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大量商标权、著作权纠纷,电商平台对每个品牌的专业知识有其局限性,打假并不能单纯依靠一家企业去完成,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商平台的社会声誉和正规品牌厂商的权益,我们都要依靠立法、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出击,向假货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