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二线城市青年职业幸福感最高
民调显示二线城市青年职业幸福感最高
如何提高职业幸福感,53.7%受访者建议行业选择要以兴趣志向为主,不“随大流”;48.8%受访者建议要看工作所在城市未来是否有发展潜力;47.2%受访者希望择业时综合考量个人发展前景,不只看“门面”;20.7%的受访者建议衡量城市压力与个人“扛压”能力是否匹配。
临近年末,正是职场人士集中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时候。麦可思近日公布了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幸福感最低的10个职业。报告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是“收银员”(40.0%),在高职高专生中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搬运工(不包括机器操作人员)”(32.0%)。当下,年轻人的职业幸福感到底如何?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3名18~35周岁的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9%的受访青年职业幸福感高。其中,从事自己喜欢职业的青年幸福感(91.3%),比从事自己不喜欢职业的青年幸福感(27.5%)显著偏高。
69.9%受访青年职业幸福感高
23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贾芳芳(化名)现在是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员,“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工作稳定,同事人好、领导亲和,不像外企、民企竞争那么激烈,人文关怀也多”。
“眼下的工作,晋升机会太小,工资不高但压力很大,工作氛围也有些压抑。”35岁的北京某外企员工万里(化名)一直想换工作,“可自己已有家庭,除了考虑收入水平,还要考虑上下班时间等,不敢‘轻举妄动’”。
28岁英国海归留学生张晓(化名)机缘巧合成为了上海一名新闻媒体人,“以前对媒体行业根本不了解,如今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张晓认为,是否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工作,对职业幸福度影响很大。
本次调查显示,69.9%的受访青年目前职业幸福感高(其中,16.2%的受访青年职业幸福感非常高),还有30.1%的受访青年职业幸福感低。66.4%的受访青年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从事自己喜欢职业的青年幸福感(91.3%),比从事自己的不喜欢职业的青年幸福感(27.5%)显著偏高。
在各地的受访青年中,二线城市青年职业幸福感(74.5%)最高,之后依次为一线城市(69.9%),三、四线城市(62.3%),城镇、县城(54.0%)和农村(50.0%)。在学历上呈现出受访青年学历越高职业幸福感越高的现象:硕士及以上(82.4%)、本科(70.4%)、高中(58.8%)和初中及以下(50.0%)。
“当初找工作,身边不少同学都有了明确的就业目标,相比之下自己一无所知,特别着急,就赶紧找了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万里坦言,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预期,自己就业太过草率。
“好多人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缺乏以兴趣为前提的启蒙教育和未来规划。后来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最终选择了自己没兴趣的工作。再加上生活压力和自身技能经验的缺乏,只能年复一年,哪里还谈职业幸福感。”万里认为,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中,薪酬待遇被认为是造成一些青年职业幸福感不高的主要原因(60.7%),其他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还有:人际关系太复杂(39.9%),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38.2%),工作强度太大(35.7%),晋升通道窄(33.7%),不够公平公正(27.5%),专业不对口(19.7%),公司管理较差(18.7%),行业不喜欢(17.5%),工作不稳定(12.1%)。
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向阳生涯资深职业规划导师王虹介绍,造成人们职业幸福感差异的原因,与职位带来的物质、精神获益和外界环境感受等多方面有关。“向我咨询的人中,职业幸福感不高的普遍原因是不喜欢当下的工作,还有一些是因为成就感、薪资水平或人际关系扩展得不到满足。当然也有的人对外界环境要求很高,即使他拥有很多,但在主观感受上,仍然觉得职业幸福感不高”。
73.8%受访青年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我刚毕业,眼下要扎扎实实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希望在未来几年职位能够上升一个台阶。”谈到职业目标,贾芳芳还希望将来能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就因我没有做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进了不适合自己的媒体行业。起初我还希望能凭借学历背景去做驻外记者,但竞争太大没有申请成功。现在就一心想着换个行业。”张晓说。
73.8%的受访青年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或预期。具体来说,希望能平衡工作与生活最普遍(53.6%)。其他还有:工作能发挥自己所学(48.3%),工作环境和谐融洽(41.7%),工作专业技能能够快速提升(41.2%),工作能与自己的兴趣一致(36.2%),晋升到更高的岗位(27.7%),实现收入升级(26.7%)。
“很多学生都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行业,也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和所长之处,即使到了择业期,他们的自我认知仍是一片空白。”王虹表示,做好职业规划能够实现学业与工作的有效连接。“大学生首先要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实习、兼职或与职场人士交流等渠道增加对行业和职业的了解。这样在择业时就能放平心态,快速适应职业”。
53.7%受访青年建议行业选择要以兴趣志向为主,不“随大流”
“在大学之前,人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行业。”万里认为,大学生要有目的地储备知识,学习并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技能,拓展未来择业的宽度,同时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当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愿,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王虹认为,高校要做好职业规划课程设计,让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生涯意识并尝试规划职业道路,“学校也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去企业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职位”。
“90后、95后员工与70后、80后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更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也比较注重个人感受。”王虹认为,企业要尊重青年员工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文化氛围应更加开放与包容。
如何提高职业幸福感,53.7%的受访青年建议行业选择要以个人兴趣志向为主,不“随大流”;48.8%的受访青年建议要看工作所在城市未来是否有发展潜力;47.2%的受访青年希望择业时综合考量个人发展前景,不只看“门面”;20.7%的受访青年建议衡量城市压力与个人“扛压”能力是否匹配。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青年,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占30.3%,二线城市占46.4%,三、四线城市占18.4%,城镇、县城的占4.4%,农村的占0.5%。在学历分布上,硕士及以上的占7.5%,本科的占80.9%,高中的占10.4%,初中级以下的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