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造假是老毛病还是新鲜事 “造假传统”被揭开
【环球时报报道 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东京检方18日早晨突查了日本至少两家大型建筑公司总部,因为他们涉嫌参与价值9万亿日元(约合5295亿元人民币)中央新干线项目相关的招标舞弊案。这是最新一起日企造假丑闻。最近几年,奥林巴斯隐瞒17 亿美元损失、东芝公司连续7年虚报利润、三菱篡改汽车燃效数据、高田篡改安全气囊测试数据……日本造假企业的清单越拉越长。而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一些知名日企长达数十年的“造假传统”,更是让人目瞪口呆。造假在日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早已成为一种恶性“传染病”,席卷了日本各行各业。
“造假宝典”代代相传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第三大钢铁生产企业神户制钢所近日承认,受公司篡改产品数据问题影响,该公司直属的一家铝制品工厂的3种产品被暂停日本工业标准(JIS)认证。该公司今年10月8日承认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未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充作合格产品供应给客户。相关调查仍在继续。
日本共同社此前报道称,神户制钢公司前员工透露,公司会将瞒着客户提供不达标产品却又不会引发问题的允许范围记录下来,由历代负责人继承。一名上世纪90年代曾在神户制钢所铝铜部门工作过的员工向《环球时报》记者证实,公司内部的确有“造假操作指南”,专门记录不会引发追究的产品造假范围,由历代负责人如“宝典”一般代代相传。该人士表示,一旦客户发现产品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约定的情况,公司马上会同客户积极协商,取得客户对“失误”的谅解,并以“特别采用”方式交货,伪装成生产事故。如果不合格产品交货后没有被客户发现,神户制钢还会将这些不合格产品的事例及数据积累起来,制作成“特别采用范围”笔记,并传给历代负责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本“造假宝典”,神户制钢造假行为才能很多年没被发现。“特别采用”甚至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是,因为有些产品的资料已经被销毁,相关部门的调查可能无法揭开真相。
“家丑不可外扬”
除了大企业,日本普通企业造假也并不罕见。刚刚从一家超市辞职的大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超市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天分3次,检查并填写食品冷藏柜的温度,以保证食品不变质。有一次值班时,大野发现冷藏柜的温度已超标,就在检查单上填写实际温度后告知店长。但是店长的反应,却让大野很吃惊。店长责备他说,“你没发现其他检查表上的温度都正常吗?如果填写超标温度,将丢弃很多商品,这样会给店里带来损失”。店长告诉大野,高几度低几度很正常,让他重新填表,按照其他人的做法保持“正常范围”。
日本企业为何造假?“少子高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严重短缺,造成日本企业成本上升、劳动效率下降。在新兴国家制造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失去成本优势的日本企业,为保持竞争力,便在数据上“做文章”。此外,对一些造假行为,很多日企员工即使不愿参与,也抱着“家丑不可外扬”心态,严守秘密,导致造假行为愈演愈烈。但在“宽松教育”下长大的新一代日本人,普遍缺乏上一辈所谓的“敬业、担当”精神,他们不愿意为企业保守秘密,很多造假丑闻最初被揭发,就是这些年轻人在互联网上捅出来,这也是日本企业最近几年集中爆发造假丑闻的原因之一。
为何仍有人信赖
尽管日本企业造假丑闻集中爆发,仍有部分消费者对日本品牌保持信赖。日本财务省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11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6.2%,较10月份14%的增速加快,连续第12个月实现增长,显示外部需求依然强劲。
日本九州大学一位教授认为,日本一些第三方检测的结果表明,大部分被查出有问题的日本产品只“假冒”不“伪劣”。而能够守住最后底线,在于日本严厉的法律制度及执行力。一旦出现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达标产品,涉事人员将承担重大刑事责任。此次日本企业造假丑闻集中爆发进一步说明,政府不能指望企业自我道德约束,而是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当好“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