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6次发射 我们是航天强国了吗?
2017年行将结束之际,中国航天迎来高密度发射:从11月初北斗三号“一箭双星”开启北斗全球组网,到12月11日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30多天的时间里进行了6次发射,平均6天就有一枚长征运载火箭升空。
从全年看,第一艘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太空加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验证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了第二步,进入了第三步——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正向着“更大更强”的目标,稳步前进。
我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目标。那么,航天强国什么样?如何更好地建设航天强国?
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发了题为《自主创新,建设航天强国》的文章,报道采访了多位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对航天强国建设的硬实力、软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航天强国什么样?
同时拥有进入、利用和控制太空的强大实力,航天产业规模效益并举、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牵引辐射作用,整体实力位于世界航天第一方阵。
去年年底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但首次明确了航天强国发展愿景,可以看作是航天强国的大致轮廓:
白皮书提出:“力争到2030年,推动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2040年前后,运输工具有望帮助小行星采样成为现实;到2045年,我国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以核动力为代表的新型动力进入实用性开发,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差距仍存
世界航天格局中,美俄和欧空局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我国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在世界航天格局中,美俄是公认的航天强国,加上欧空局,都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日本等则处于第二梯队,中国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正处在向航天强国发展转变的阶段。
不少航天一线专家同时提到,元器件、原材料和工艺等基础性工业水平,成为制约航天技术发展的短板。例如,在风云四号研制过程中,一个很小的感应同步器由于精度指标要求太高,挑战了国内工业水平的极限。
目前一些高性能材料、元器件还不能自主制造,只能依赖进口,成为走向航天强国的障碍,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