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亲历:被傲慢的德国邻居强撕春联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冯雪珺】今年年初发生的一件邻里小事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也感受到,德国想要倡导“主导文化”或许任重而道远。
年初,在一次出差结束回柏林住处后,记者发现原本贴在门上的春联不见了。到德国驻站前,父亲拜托一名交好的伯伯,也是家乡甚有名气的书法家,写了好几副春联让记者带上。正月过去,记者没舍得撕下来,转眼农历二月过了,记者在出差回程的路上就琢磨着该撤下了。没想到,回来后看到的是这种情景。
找到门卫拿回已被撕坏的春联,他再三道歉,同时说出事情的原委:“你的隔壁邻居柯茨先生投诉说,你贴的东西有碍观瞻,逼着我们撕掉了它。”在这里住了两年多,同一层的邻居里记者唯独从未见过柯茨。他不近人情的傲慢令记者窝火。一名德国律师朋友建议说,鉴于春联书法本身具艺术价值,邻居和物业涉嫌“侵犯他人财产”,可出具律师函。
时间过去近一个月,记者以要出具律师函为由与物业共同见到这名四五十岁的德国邻居。听说涉嫌“侵犯他人财产”,他有些激动:“天知道上面贴的是什么?万一是‘伊斯兰国’之类的极端宣言呢?我当然有义务投诉。”物业当即指出,他们当天有解释,这应该是中国新年文化的表达方式。对方抄起双手,一副“并不想了解你们文化”的模样。“现在是复活节,那您门口的彩蛋是不是应被当做危险品扔掉呢?”一名俄罗斯邻居听到记者与柯茨的对话,忍不住仗义执言。“反正我没有碰过你的春联,是物业撕的。”柯茨悻悻地走了。
这件小事告一段落,记者不禁想到德国今年热议要不要推行“主导文化”。土耳其4月的修宪公投结果显示,高达63.2%的土耳其裔德国人投赞成票。德国政界当时对此一片哗然,认为这暴露了二战后土耳其人在德国社会融入失败。德国内政部长此前曾表示,要大力推广“主导文化”,除了掌握德语,移民须遵守德国的社会习俗,接受德国的文化和历史。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邻居柯茨没有兴趣了解记者的文化,毕竟他的才是“主导”。然而,文化要想做到“主导”,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更需要其本身具有魅力,让人信服。这场“撕春联”纠纷,原本通过邻里人情就能解决,到了德国文化却偏偏要上升到法律手段。如果德国的文化观念如此“冷冰冰”,融合之路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