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纳达邀中国帮助规划国家发展战略,国开行已交付蓝图
以香料和沙滩闻名的加勒比海地区国家格林纳达或将成为第一个接受中国帮助拟定发展蓝图规划的国家。
据《南华早报》12月19日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格林纳达政府的请求下,帮助他们制定了一份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格林纳达政府将“承担自己国家发展的主要责任”,而中方“应对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
规划项目10年内可实现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官方网站12月4日公布的信息,《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应格林纳达政府请求,中国外交部委托国家开发银行立项,旨在为格林纳达提供战略性规划的项目,该规划近期通过了国家开发银行的终期评审。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后,组织了多次专家研讨,并于2016年8月21日至31日,对格林纳达进行了实地考察。
另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2016年8月24日,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代表团应格林纳达政府邀请赴格,期间与格2030战略规划委员会等部门深入沟通,了解规划进展情况,考察格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
《南华早报》的报道称,如果格林纳达政府此番接受这项数十亿美元的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局性地接受采纳中国发展蓝图规划的国家,也将增加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参与此项规划的首席科学家王英杰近期告诉《南华早报》,这项规划已于近期完成,“应该已经送达格林纳达政府手中”。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名研究员称,该蓝图的制定以目前格林纳达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大部分目标在十年内都可以实现。但部分计划内容仍处于保密状态。
根据规划制定团队在中国国内学术会议上的分享资料,格林纳达主岛将被划分为7个不同的区域——经济中心将建在首都圣乔治附近,中部山区将打造成提供有限人类活动的国家公园,其他五个区将分别作可再生能源开发、农业发展、水果加工、渔业发展、旅游和医疗旅游之用。
此项规划还设想在这个热带小国上建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在主岛上建起连接主要城镇的公路,还有能够容纳大量邮轮和货船的深水港,一个用来取代柴油发电机组的风力发电厂,还有一个拥有更多更长跑道的现代化机场。
规划文件还指出,此项规划只有在格林纳达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外资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车
格林纳达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0万。格林纳达政府曾于2014年11月宣布了其2030国家战略规划。
对于此番格林纳达政府邀请中国帮助规划国家发展计划,早已有迹可循。
根据中国驻格林纳达大使馆经商参处公布的信息,去年8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一行访问格林纳达时,分别会见了格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经济发展部长、2030战略规划委员会等,就格2030战略规划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了格经济发展状况,并实地考察了格农场、酿酒、巧克力制造、肉豆蔻加工、私立高等教育等行业。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公司已经参与了岛上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包括参与建造国家体育场、政府型住房,以及参与修复飓风造成的损害。
格林纳达一名酒店经理称,其实该岛上的中国游客并不多,游客多数来自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由于该国许多基建项目都有中国投资,格林纳达人普遍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印象。
中国驻格林纳达大使赵永琛今年12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格林纳达有些部长和议员对十九大关于中国推进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十分关注。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够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积极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欢迎中国企业投资格林纳达基础设施、旅游、农业等项目,希望开通中国至格林纳达直航,让更多中国游客到格林纳达观光旅游,更好地促进格林纳达经济社会发展。
在接受当地主流媒体采访时,赵永琛大使表示,格林纳达是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好朋友好伙伴,中国驻格使馆愿同格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友好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我们需要发展,为了发展我们需要投资。它可以来自中国或是任何一个国家。”上述的这位经理还表示,当地人只希望任何双边协议都是透明公正的。
美国军事干预严重
国际关系史上,美国曾将格林纳达视为安全威胁。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政府注意到在格林纳达主岛南端、距离迈阿密东南部大约2500公里处新机场的建起,这个项目当时在古巴建筑工人的帮助下得以落成。美国政府当时担心3000米的新建跑道可以帮助苏联大型运输机实现有效载荷,这将帮助苏联扩大在这一区域的影响,这被视作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里根以保护格林纳达美国学生和公民的名义,于当年10月发动了紧急行动,7000多名士兵入侵格林纳达,其中也包括来自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军队,数日之内击败格林纳达陆军和古巴战斗工兵营,很多老格林纳达人对此仍然记忆犹新。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谭道明博士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认为,格林纳达是近几十年来美国军事干预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而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军事干预正是引发20世纪末整个拉美出现左翼执政的“粉红色浪潮”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