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者:“一地两检”是对香港提供的上门服务 何惧之有?
作者:徐亦超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徐亦超】以“十九大与‘一国两制’新发展”为主题的北航第二届“一国两制”高端法律论坛29日在北京举行。近50为来自内地、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及在校博士生出席并参与研讨。与会学者均认为,未来要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落实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促进国家和港澳的共同发展。而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批准高铁“一地两检”的合作安排,与会的内地法律专家就表示,“一地两检”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是内地对香港提供的“上门服务”,有利香港发展。希望香港个别人士放下对抗思维,看到新时代背景下“一国两制”的发展与进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饶戈平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一国两制”已进入深入实施阶段。未来,相关工作必将着力强化中央实施“一国两制”的主导者角色。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施,就要强化国家意识、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发展意识和团结意识。全面落实中央管制香港的宪制性权力,继续依法保障香港高度自治,推动协调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扩大爱国者治港的政治基础,强化对“一国两制”实践的研究和理论总结。
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曹二宝称,应该把“一国两制”作为一个千年大业来看待,而不是几年的问题。十九大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就是将“对港全面管治权”的说法写进了党的指导思想。他说,香港的高度自治来自中央的授权。早在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时,邓小平就明确表示“主权治权不可分”,在起草《基本法》的过程中又提出“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和“‘港人治港’不是中央不管”的两条原则。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的初心所在。他认为,这很清楚地说明不只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司法机关,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还有一支队伍是行使“中央管治权”的,就是中央或中国的其他主管机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就表示,十九大报告以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经验与需求为基础,提出了从法理到社会层面的指导与规划,起到了承前启后和有序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在提问环节中,有香港媒体提问称,香港大律师公会发表的声明中有所谓“一地两检”有损香港“高度自治权”以及“历史的倒退”等说法,则激起了台上台下数位法律专家的反驳。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教授义正词严地表示,边防海关是国家主权不是地方权力,任何国家如此。基本法给了香港这种授权,不是一般的地方事务的授权,等于是一个委托,实际香港的边防海关是代表国家在行使这个权力,而这种权力不能排斥中央。
他又强调,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边防线本来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是没有的,这就是给予香港特别的“保护制度”,但这种“保护制度”不是对抗中央的东西,港人不能只看到强制性的一面。“一地两检”其实是给香港的一种特别的服务和保护,现在是服务上门,给你送到门槛上去服务,怎么能说是历史的倒退?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也认为,有关声明过于机械、过于偏激。既然“一地两检是特区政府和内地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商、讨论选择的结果,那么我们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常设机关作出这样的确认、批准、肯定,这本身也是一种合宪性、合法性的确定,应该给予点赞。”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王禹则表示,“一地两检”的法律效力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基本法》规定特区政府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确认这个安排就是国家行为,法院不能质疑它的效力。“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一国两制”到了现在这个新的阶段,已经往纵深方向发展了,它的目标是一国在深化,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思维看待两制的融合。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明教授还从中华文化在两岸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等角度对“一国两制”与新时代进行阐释;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学者、学生代表等也从中央管治与高度自治、反分离与融合发展等角度发表观点,会议还探讨了“港人内地读书就业的身份待遇”、“台湾居民待遇与如何完成两岸融合发展”等这一类港台同胞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性问题。
本次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一国两制”法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台港澳交流促进会、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法学院台港澳法学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