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学吧,聊聊神人纳博科夫_风闻
阴山贵种-典午当涂2018-01-04 17:51
纳博科夫作为俄国旧贵族的后代,爹那辈被红军革命了,他跑了出来去了法国和美国,最后吃稿费就可以在阿尔卑斯山脚下买一个豪宅度过余生,他这一辈子是牛逼的。
这倒不仅仅因为他是“萝莉”这个词的真正发明者。所有的20世纪英美文学作家,汉语翻译纳博科夫的书是很吃力很要命的,导致现在的中文版根本没法读,失味太多。
越是英语不是母语的作家,越在英语写作中喜欢炫技,老夫接触到的极少的20世纪英美文学中,没有一个能在炫技,即“玩文字”方面超过纳博科夫的。从小接受过系统的拉丁语和法语训练,法语说的比母语俄语都要好,当然这也是俄国旧贵族的一直的习气,作为polyglot那类人种最顶尖的精英,他的小说达到了孔子说的“游于艺”的境界。
作为20世纪后半叶的明星级作家,他最大的争议是死掐一个非同时代的人,一个俄国文学史上丰碑级别的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核心观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活儿太糙了,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差,写出来的东西那能叫文学吗?如果一个作家连基本的玩文字的能力都没有,就跟球员不会颠球,大厨不会颠勺一样。
问题是,俄国文学的传统一直是“文学带哲学”,用文学手法表达哲学思想,这一点经常被纳博科夫嘲笑。喝茶就喝茶,别瞎说茶道,文学就是文学,别瞎搞哲学,这是他的态度。
扛鼎之作《Lolita》差点被麦卡锡主义者作为罪证而被打成“共谍”(毕竟骨子里还是俄国人),也是很有意思的。
他写得时候,每天都让妻子检查一下有错别字没,很好奇他妻子在审稿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的“变态”:
You have to be an artist and a madman, a creature of infinite melancholy, with a bubble of hot poison in your loins and a super-voluptuous flame permanently aglow in your subtle spine (oh, how you have to cringe and hide!), in order to discern at once, by ineffable signs―the slightly feline outline of a cheekbone, the slenderness of a downy limbs, and other indices which despair and shame and tears of tenderness forbid me to tabulate―the little deadly demon among the wholesome children; she stands unrecognized by them and unconscious herself of her fantastic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