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潮汕人喜欢拜老爷?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18-12-19 16:28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当“老爷”成为潮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代表了什么?
图源:网络
1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南岭以南的华夏疆土,被作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风采。
在广东东隅,有一处称为“潮汕”的地域,在域外人看来,这是一片颇有些特殊、神秘而又诱人好奇的土地。广府、客家、潮汕三家文化如同一樽巨鼎,横跨一省。其中的潮汕地区就雄踞粤东一方。
当代“潮汕”的行政划分主要包括了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市的区域,三市通行一种共同的语言——潮州话(潮汕话),长期保持着共同的人文特征,形成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潮汕文化。潮州也好,潮汕也罢,都不过是这一片地域现时行政建置的名称,却仍然是颇有传统和沿袭的活力的词汇。
目前潮汕人在本土地区有近1600万人,在广东省约占15%。乍一看,潮汕地区的人口占比在省内并不突出。那不妨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数据,当你把目光转向海外,就会发现一个令人诧异数字——现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000万名华人中,潮汕人竟然达一千多万。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称。
广东地势图
潮汕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三面靠山,多山地,南部沿海地区有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形成的几个冲积平原,平原上河道纵横,三江在这里入海。
潮汕人在江河畔边长大,日夜伴着海潮声作息,故由此得来“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2
潮汕文化独具风骚
在岭南三大民系文化中,数潮汕文化最独树一帜。广东风物很难用一个“粤”字一言以蔽之,大到基本的文化特征,小到具体的文化表现,通常都要将潮州另当别论。
说到“粤语”,一般来说都是指广州话,潮州方言则另属于闽方言的一支。说到粤菜,本来就有顺德菜、东江(客家)菜、潮州菜,而在全国各大城市乃至于海外华人聚居之地,潮菜往往是与广州菜互为对峙。说到粤剧,有广州方言的戏剧,也有潮州方言的戏剧。至于其他,潮州素有“中国瓷都”的称号,陶瓷别有风格,丝毫不亚于“广(广州)佛(佛山)彩瓷”。
潮剧
潮汕文化颇具特色、影响,且在鲜明的特色中蕴含着复杂的多元因素。有人称潮汕文化就是福佬系文化,这种说法是基于他们共同的语言,潮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支。但事实上,广东境内通常指的“福佬话”还包含了雷州半岛的“黎话”,海南岛的“海南话”。因此来看,共同的语言并不完全具备被称为民系的因素和条件。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因为该地区处于文化交界地区,相互渗透、交融的一种文化体现。
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有南越土著在潮汕地区生活了,古越人才是潮汕地区原来的主人。而粤东地区开发较晚,离中原较远,商周时期并没有直接受中原王朝的影响。但是秦王朝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南下,大量的移民迁入粤东,中原文化才渐渐渗入粤东地区。
靖康之乱之后,宋室被迫南迁,中原人士随之大举南迁,此次规模之大超过之前各次。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2月
秦朝赵佗进入岭南建立南越国,置揭阳戍,隶南海郡,此时秦军的势力就已经到达潮汕范围了。之后几次南下移民大潮中,移民通过陆路翻过大庾岭进入岭南后,流徙至粤东。海路则是从江浙、福建进入粤东,后者人数要多于前者。
到了宋朝,潮地移民则主要来自毗邻的福建地区。北方移民大量涌入福建,大大加剧了当地的人地矛盾。人耕比例失调,驱使了福建居民向就近的岭东地区迁徙,潮州人口迅速增长。
这时潮汕民系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大量移民从福建涌入,潮汕地区受到了闽文化的强大影响。时有人称:“初入五岭,首称一潮……虽境土有闽、粤之分,而风俗无漳、潮之分。”潮州承闽先民遗风,漳州、潮州两地民俗大致相同。
潮汕地区地处南越和闽越交界处
潮汕、闽南两地虽然在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为什么地域上却上分为两省(闽、粤)管辖呢?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由于中国的行政划分并不像是美国、欧洲那样根据文化族群、地缘障碍进行行政划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历史上的潮州也因为统治者的政治考虑,曾经受到两地的交替管辖,直至唐玄宗时期才花落广东。
入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潮汕的经济日趋繁荣,潮方言形成,方言内的行政区域基本定型,潮民俗渐渐显露出独具特色的、鲜明的地方风格,潮州文化臻于成熟。
3
独特的鬼神信仰
潮州民系的形成过程是北方南下移民和本地原住民的不断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潮汕民间的宗教信仰也进行着强烈的碰撞和融合。其中既有从北方移民传入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间崇拜的神灵,也有原住民鬼神崇拜的痕迹和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
道教“玉皇大帝”
潮汕人的尊神、崇拜风俗也颇具特色,他们大都物化自然、天象、先贤和忠臣。这种人文现象,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和认知水平有限,那时候的人们只能将一些无法解释现象当作神灵来信仰,例如风雨雷电等。到了封建时期潮汕先民就渐渐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传统。
潮汕地区从古至今,历经兵戎战乱、自然灾害,更加剧了潮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后来神灵信仰也延伸到对古代先贤、为造福百姓的地方官或忠臣烈士的祭拜,在潮先民代代宗教信仰思想的影响下,“老爷”就变成了各类神明的总称。
老爷图
再加上潮汕人很早就有向海外发展的习惯,几乎每个潮人家庭都有亲人漂洋过海,骨肉血亲,天各一方,这时亲人们只能用默默的祈求来寄托各自的思念,纪念逝去的亲人和先祖。同时随着潮人移居海外,也将祭拜的风俗一并带往海外。遥寄相思、祈祷平安也成为了潮人信鬼神的原因之一。
因此,潮汕地区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各地较普遍供奉的一些神灵,如玉皇、天公神、土地神等。本地自造、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神灵:如三山国王、九天圣王等。自境外传入的区域性神灵:如妈祖、开漳圣王(祀陈元光)、三保公(祀郑和)等。
妈祖像
4
明目众多的“营老爷”
潮汕民间信仰名目繁杂,旧时村村都有神庙,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则更多。潮人对神庙的规模无论大小,都统称为“老爷官”,祭神则称为“拜老爷”。其中各家各户也都会自己设立神龛,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拜老爷”。
其实“老爷”原本是古代官员对官场上司或者是仆人对主人的尊称,诠释了当地百姓对“老爷”敬畏心理。
村里的神庙
潮人民间对神灵崇拜之风极为普遍,造神的欲望也格外的强烈。潮地祀神,时年八节都各有对象。一年中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八大节令都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每个月各地也都有祭祀活动。较为共同的主要活动有: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十五元宵游神、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廿五三山国王诞辰等等。
营老爷
潮民还觉得进庙参观不够隆重热烈,还得将神明从庙里抬出来游神赛会,俗称为“营老爷”。“营”古义环绕,游神就有神明巡视管辖区域之意。
“营老爷"是当地的一个祭祀活动,每逢这时,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甚至每年都有许多香港、侨居南洋的海外的同胞组成会社,集资回国,委托亲属代理游神赛会的事务。
潮人于老爷之虔敬,很大成分出自现世报,有迫切和直接的功利要求。在光绪的《海阳县志》里就提到:潮人“每有所事,辄求祈签,以卜休咎”。
但是在平日里,潮人对老爷也会有一种戏谑的心态。传说尊贵的安济圣王喜欢赌博,甚至赌赢了城西真武帝的老婆作自己的二夫人,以致每年安济圣王营老爷经过真武庙时,真武庙都紧闭大门,表示羞愧。
5
身份特殊的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是潮汕民俗信仰的主要偶像之一,也**是古粤东先民创造的第一位地方神邸。**在潮州地区,几乎是村村户户都会供奉“三山国王”。“三山”是指的独山、明山、巾山(现今揭西县城河婆镇内)的三位山神。
关于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隋朝有三个勇士,曾经救过隋文帝杨坚的圣驾,被奉为开国驾前大将军及大元帅,但是三人不贪恋功名富贵,挂印留书隐退。另一说法是三个受命于天,镇守三山,庙食于此。
三山国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而今三山国王被视为保护神,其庙宇被称为“国王宫”。庙宇遍布潮汕、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每年农历2月25日是"国王生”,民众都会到当地庙宇隆重的祭拜。每年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将视它为"地头爷",不少地方添新丁都要买一盏灯笼挂到三山国王庙里去报喜,家人去世也要到庙里去报地头。
三山国王庙渐渐的成为了地方神的集大成处,集中潮人信仰崇拜的各种功能,也被当作是地方崇拜的主神。
潮汕地区的多神信仰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岭南文化的共性中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拜老爷”成为潮民的传统习俗。虽然“老爷”是旧社会的说法,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寻常百姓在信仰崇拜上的折射。到了现代社会,“拜老爷”已经成为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体现了当地人对先人传统民俗的继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参考资料:
《潮汕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与作用》 陈占山
《潮汕民间的拜神风俗》 陈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