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网瘾少年”,究竟过着怎样水深火热的生活?_风闻
BB姬-BB姬官方账号-为游戏发声。2018-12-19 10:19
肉卷儿 | 文
8102年,大家对于「网瘾」这个词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两个字基本是陪着我们这代人过来的。
很多人都以为,这不但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也是中国的特色。
然而,现在有些事情告诉我们,国外的月亮并没有那么圆。
“这游戏就像海洛因一样上瘾”“游戏正在接管他们的生活,并为他们洗脑”
这些话是不是看起来似曾相识?
不同于以往,这些话正是出自于在大家印象里信奉平等、自由教育的欧美家长。
其中提到的游戏,指的就是当下风靡欧美的《堡垒之夜》。
众所周知,《堡垒之夜》目前在国外早已经是最火的游戏,吸引了一票足球、篮球、音乐明星的“沉迷”。
比如,世界杯决赛时法国球员安东尼·格里兹曼就用《堡垒之夜》的舞蹈来庆祝自己的进球。
今年世界杯上,许多球员都跳过类似的舞蹈
高热度也让《堡垒之夜》在谷歌这几天公布的10款年度搜索量最高的游戏榜单上,毫无疑问的排在第一的位置。
不过,“年度”这个title,分场合。有些时候很牛逼,有些时候就很睿智。
最近,外媒开始把“FORTNITE”(堡垒之夜)和“DETOX”(戒毒)这样的单词一起放在标题中。
甚至,直接把《堡垒之夜》称为“年度毒品”。
玩法多样,画风卡通,《堡垒之夜》这个游戏可以说适合全年龄段的玩家。
上到80,下至5岁。只要有手有脚,就是它潜在的忠实玩家。
看看这些玩《堡垒之夜》时,被突然关掉屏幕的孩子。电视机里不是他的倒影,而是欧美儿童幼年的悲伤。
一张张稚嫩又懵逼的脸,简直深陷人间烈狱。
如果他们会说中文,感觉茫然一回首就可以喊出那句:“爸爸,你是魔鬼吗?”
老大受苦,老二看戏。这些孩子在他们小小的年纪,承受着不该承受的痛苦。
为什么总说生孩子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要是沙发的质量不够好,孩子都没有第二次鲤鱼打挺的机会。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堡垒之夜》的热度实在太高,玩家也覆盖了欧美许多国家。
所以,这个“中国特色问题”就在国外散播了开来,许多欧美玩家就这样玩出了“网瘾”,并曝出了许多沙雕新闻。
年龄小一些的,玩不出什么花样,但招招都能戳痛父母的心。
有和中国玩氪金手游败光家底一样的熊孩子,英国少年3天在《堡垒之夜》狂撒700英镑(6000多人民币)。
更严重一些的熊孩子,刷爆了家里的信用卡。等意识到错误时,早已无法挽回。
父母也只能接受“花钱买个教训”的安慰,只是这个钱花的多了点儿。
大一些的“网瘾少年”,无非就是活跃在校园中,与老师斗智斗勇。
比如,大量学生沉迷后要么上课偷着玩儿,要么带着同桌一起开黑。
对待这样的学生,不同学校的老师秉承着不同的风格。
暴躁一点儿的学校校方直接断网封ip,一套军训连招AOE伤害,带走全体学生。
不过远程法系攻击,还是不如物理攻击来的干脆。收掉你的手机,可怜巴巴的中学生只能远远地望着自己和世俗的唯一联系。
有些生性温柔的老师,深知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获得教学的最大收益。
所以,干脆变着法的把游戏元素融入课堂,希望学生不再觉得数据表格都是枯燥的产物。
但是一切变法,总是难免会有几只漏网之鱼。给游戏官方写一封邮件,在游戏加载界面实名制防学生偷玩儿。
每当学生打开游戏时,往右下角一撇,就能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切之情”。
而一些“鸡贼”老师,则是瞅准了这里面的奥秘。打算利用学生对游戏迫切的心情,曲线做一回网红。
像下图的这位老师,就和学生约定只要转发近万,可以立马把考试项目换成《堡垒之夜》。
到时候谁菜,谁尴尬。
校园之外,席卷了美国的飓风,没能撼动美国小伙威廉的屁股。
在被飓风掀翻的汽车前,他一脸仗义地说道:“电子竞技,没有跑路。”
面对飓风依然力挺的人,不一定能在三急面前坚持三秒,毕竟活人也怕被尿憋死。
可生命诚可贵,吃鸡价更高。来自英国的小萝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宁愿尿湿坐垫,也要坚持奋战在最前线。
发展到这一步,看起来还是少男少女们青春期前后不安的躁动。不管这些未成年再怎么闹腾,影响的仅仅是自己,或是自己的父母。
但之后,剧情就逐渐走偏。
成年人疯起来,怕是直接以青春之名,追赶着法律的大旗。
据国外离婚平台的数据统计,今年英国近5000起离婚事件中,有超200对夫妇将《堡垒之夜》列入了自己婚姻破裂的理由。
这意味着《堡垒之夜》,成了5%英国夫妇的“第三者”。
可能情侣的烦恼,距离大家还比较远。但“家暴主播”,应该都比较熟悉。
澳大利亚的一名《堡垒之夜》主播,就因妻子一句“不要玩游戏了,先吃饭吧”,就出拳暴揍怀有身孕的妻子,妻子差点被“宣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