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是胡说八道,网易浪潮请尊重专业_风闻
YAKIK-why even try?2018-12-20 19:39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昨儿,意外的看到了网易旗下浪潮工作室出品的一篇文章《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看完后,我是真的很想抄起我那两百多刀的心理书,一口气砸在原编辑脑门上。用新的伪科学,去辟谣旧的伪科学?好歹是个大厂,能不能要点脸!
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的审核背书下,在长达28个的引用文献证明下,这篇文章看起来好像很靠谱。以《狗十三》和武志红老师为引子,详细阐述了以下4个观点: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2、你的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4、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虽然我只上过4年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也就学了一年,但是就我浅薄的知识储量,我还是想说,除了第四句,前面三句比“原生家庭是原罪”这句话还要扯。
0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首先,如果我们要批判一个东西,是需要先赋予其定义或者解释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确实不是心理学名词,它的出处应该是社会学。根据SAGE Knowledge给出的释义,它指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直系及延伸家庭环境(immediate and extended family),并且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行为准则、精神信仰等等产生影响[1]。
但是吧,即使这个词不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词汇,这些“影响”有哪一个不是“正统心理学”涉及的领域了?(正统和主流的评价也是十分搞笑了,不是主流就没有研究价值、知识含量了吗?)
佛洛依德等人的理论在原作者看来不足以采信,那我们就来聊聊别的。
最直接相关的一个例子,依附理论(Bowlby’s Attachment Theory)。根据哈利·哈洛对恒河猴所做的实验结果得出,幼童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需要至少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造成其心理与交际功能长久的不健全。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生态系统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并完善。落实到儿童身上,强调的是儿童在不同水平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的成长。
在4层环境层次里,最核心、影响最大的事围观系统(microsystem),指的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
即使是和佛洛依德观念不符的埃里克森和阿德勒,他们也相信童年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十分重要。在埃里克森的8个社会心理阶段中,前三个显著关系都是家庭内部。
再退一万步,按照浪潮编辑的思路,我们来看期刊研究。限定在心理学里,就原生家庭,我能找到3万多份研究报告。
就算是中文期刊,讲原生家庭的论文也有一万三左右。
再者,麻烦浪潮编辑告诉我,什么是“正统”心理学,什么是“主流”心理学?是不是小众领域里的研究就不是科学了?
02. “**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第一句话得罪了心理学生,这第二句话就挑上了统计学。写科普文,还是要用科学方法的吧。整体平均不等于个体水平,这样的基本道理,不需要再说明了吧。
整体人类平均下来,有40%的人格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不代表“你的人格”有40%是由基因决定的。就好比,2017年全中国的人均GDP是59660,但这并不代表“你”在2017年的生产总值是59660.
其次,写科普文,在有图表的时候,不是上个结论就可以的,把来源说清也是很重要的好吧!心理学科普的话,难道不是应该还要附上实验人数和方法吗?就这样一张图,没有任何解释,我是不是可以怀疑你造假。
以及,这位浪潮的编辑,不知您是否清楚,基因是会因为后天的环境而改变的。
再来,浪潮的编辑在这第二大条下还说了。虽然基因只影响40%,但剩下60%的影响也不是来自家庭,而是非共享环境。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与共享环境相比,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更大。大多数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几乎为0。
我这里帮浪潮的编辑补个引用源,认为共享环境对人性格几乎无影响的研究,2003年Bounchard & McGue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说法,不过人家是行为遗传学研究[2]。
然而,这一说法在2014年的时候,被Lindsay K. Matteson等人推翻了。作者指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仅仅是基于双胞胎的生物统计,未能满足经典双胞胎设计的关键假设可能导致对共享环境影响的偏差估计。所以,他们对双胞胎和领养的孩子都是做了数据收集。
根据多维人格问卷的结果显示,共享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是显著的[3]。在95%的置信区间内,同卵双胞胎(MZ),异卵双胞胎(DZ),亲生同胞(bio sib),领养同胞(Adopt sib)在各项性格特质上的关联如下图。
至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我实在无力吐槽了。这位编辑,您是否清楚教养方式也是原生家庭之一?
再者您用出生顺序证明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差异,这个逻辑也是有问题吧?
03. 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了
这最后一部分,作者脱离数据之后,就开始飞了,营销号爆款文的套路。生活化理论,煽情之后,上价值升华嘛。
但是,我不是很明白作者是如何从在家和在社会是两种表现,得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局限于家门内”这样结论的。
我在微博上成天看沙雕视频,哈字18连,在朋友圈里高冷文艺。请问,同样是在社会这个场合里,我为什么会有两种行为准则呢?
人在面对不同的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反应,展现不同的性格特质,这有什么问题吗?
说了这么多,请让我强调一下,我并不是在为“原生家庭原罪论”背书或洗地。原生家庭对个体确实有影响,但是随着个体不断成长,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作为人,我们是有主观意识的,我们是可以根据现实和自我判断去改变自身的行为,甚至性格的。
虽然说“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但“事件的启示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决定的”。
两个小男生小时候都被父亲家暴了,一个长大后将这样的行为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一个长大后不断约束着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原生家庭都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但他们也都在后天的环境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方面,大肆宣扬原生家庭是原罪,然后自怨自艾不可取。可是,反过来,跑到另外一个极端去否认它对个体的影响一样不利于个体啊。
所以啊,“原生家庭论”我们正常的去看待它就好啦。正面承认它对我们的影响,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不就好了吗?哪有那么多复杂、极端的事。
04. 浪潮的神操作
这算是意外发现吧。
在我找资料的时候,意外看到了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史秀雄Steve 在挂浪潮。
大概是说,今年5月浪潮在找心理学的作者写东西,打着的是“去伪正本”的旗号,然而问的心理问题第一不专业,第二有免费套选题之嫌疑,第三在具有争论的问题上提前做好了不科学的预设。在检索完浪潮的文章之后,这位博主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看完这些文章,我对该工作室作者的科学素养基础之差表示错愕。观点和标题都很博眼球,但是论述和结论有大量事实错误和逻辑硬伤。至于说科学性?我觉得几乎可以忽略,文章作者缺乏基本的逻辑和辩证分析能力,不知道如何恰当引用和评估学术研究(有时甚至引用quora、reddit和howstuffworks)。
不过这么回头来看,试题1-3的意图就很清楚了,一看你了不了解热点,二看你会不会忽悠洗脑,三看你是否擅长挑刺,这非常符合浪潮的写作范式。
至于科普?管他妈的呢。
然而, 这还不是最秀的。
在评论里,有一位微博网友表示自己和原文作者有那么些联系,作者自身的原稿并不是这样,被拉来背书的老师大概也只浏览了参考文献。
说真的,心理学的伪科学已经很多了,大众对心理学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现在还有一大群人,将心理学和能看透人心的玄学挂钩在一起。既然无志于科学科普,那就不要一开始打着“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念”出来招摇撞骗。如果无智于此,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请对未知的知识保持基本的尊重好吗?
---
[1]Schonian, S. & Cravens, J. (2017). Family of origin. In J. Carlson & S. Dermer (Eds.),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family, and couples counseling (Vol. 2, pp. 626-629).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oi: 10.4135/9781483369532.n191
[2]Bouchard TJ, Jr, McGue M.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J Neurobiol. 2003;54:4–45.
[3]Matteson, L. K., McGue, M., & Iacono, W. G. (2013). 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ersonality: A combined twin and adoption approach. Behavior genetics, 43(6), 49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