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齐桓公九合诸侯_风闻
仗剑读史大司马-北京天畅宏声广告有限公司媒介总监 历史博主2018-12-22 23:04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来,开启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势不在,而诸侯国势力兴起,天子再难以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开始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开始互相征伐,以求称霸中原,“霸主”正是起源于这个时代。
所谓霸主,音自“伯“而来,如商朝八百镇诸侯,分东南西北四伯候,意为诸侯之长,可以合会诸侯朝拜天子。
春秋之初诸侯各国情况
春秋五霸历来各家说法不一,齐桓公在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之时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是春秋时代第一位得到周天子承认的霸主,晋文公中兴晋国,连续击败当时尚未融入中原文化的西戎秦国和南方楚国,开创晋国百余年霸业,也得到了中原诸侯和周天子的承认,其余认可性较高的是秦穆公和楚庄王,俩位君主均可称雄才大略,但当时的秦国和楚国在中原文化的认可度不是很高,所以会有一些争议,而最后一个名额,就在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争议中产生。
齐国在武王分封诸国的时候,封给了姜尚,因为在讨伐殷商时姜尚首功,所以齐国疆域很大,而且又在山东半岛,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名小白,是姜尚嫡传玄孙,齐襄公幼弟,齐襄公时期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出齐国,在莒国避难,但公子小白即使身在异国,仍然一心成就一番霸业,勤学苦练,广揽贤能。齐襄公死后,小白捷足先登,夺得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留下一段“勿忘在莒”的千古佳话。
齐桓公即位之后,在鲍叔牙的建议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等多种改革,在经济上发展渔业、盐业、铁器,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在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五国联盟,帮助宋国平定内乱,齐国也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管仲拜相
北杏之盟后,齐桓公又连续几次合会诸侯,帮助鲁国、宋国、燕国平定内乱,并与周天子盟,在诸侯之间确定并不断强化天子的正统地位,齐桓公在诸侯国的地位和威信不断提升。
当时中原各诸侯对上无视周天子权威,对内礼崩乐坏,互相征伐,对外又苦于受西北方西戎山狄等部落的攻击,和尚未融入到华夏文明的大国秦楚的蚕食与威胁。这时从客观上,也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霸主出来,站出来主持大局。鉴于此,齐桓公在国内形势稳定之后,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团结其他诸侯,谋求霸业。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诸侯击溃楚国盟国,陈兵于楚国边境,责备楚国主什么不向周天子朝贡,楚成王派见齐国势大,不得以派大夫屈完参加此次会盟,齐桓公以强大实力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意进贡周王室,并且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齐桓公诸侯霸主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并以霸主身份主持了会盟,正式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口号,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即“伯”。这代表明周襄王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国霸业达致颠峰。
齐桓公像
但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之后,违背管仲在病榻之上留下的最后遗言,重用易牙、开方等三人,弄得三人专权,国力是衰,再加上五子争夺国君之位互相征伐,齐桓公死后几十天,尸体都长出躯才得以发丧,最终齐国霸权旁落。
史书对齐桓公评价甚高,《史记》记载齐桓公“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吕氏春秋》总结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国承认的第一个霸主,得以称霸诸侯,并非全部因为武力强盛,更多的是在于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的岁月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异族,得到各国的一致钦佩和尊敬。正如班固所言:“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可以总结小白的一生功绩。
齐桓公之后,另一个得到史学界一致认可的春秋霸主就是晋文公重耳,下期再讲述他的故事。
(@仗剑读史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