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没有被阿拉伯人同化?_风闻
地球知识局-地球知识局官方账号-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2018-12-22 20:25
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享国六百年的阿拉伯大帝国。以宗教和刀剑为武器,阿拉伯人很快征服了伊拉克、波斯、呼罗珊、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并疏导一批又一批阿拉伯人以部落为单位迁徙到各新领地。
这一波扩张奠定了阿拉伯作为一个文明的地理基础
经过数百年的融合,这些周边地区都逐渐被伊斯兰化、阿拉伯化了,成了阿拉伯地区。
当前拥有22个成员国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大多数国家的阿拉伯身份,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奠定的。他们讲阿拉伯语,写阿拉伯文,传承阿拉伯文化与习俗,一般信奉伊斯兰教,也认同自己的阿拉伯身份。
但是与阿拉伯半岛隔波斯湾相望的波斯(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却是个例外,只被伊斯兰化,却没有被阿拉伯人同化,波斯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那么,波斯人为什么没有被阿拉伯人同化呢?
地理与移民
在中东,埃及、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一线,海拔较低,土地平坦,有较充裕的水源,他们是中东不可多得的肥沃和富庶的土地。
沙漠包围下的沃土殊为宝贵
而临近的伊朗高原则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高原四周群山环绕,高原内部虽有河谷绿洲,但整体颇为干旱。
沿海不表示湿润
尤其是伊朗的南部
从沿海到内陆都相当干旱
这样的高原文明受限于较低的人口承载力,但也因封闭而受益于很强的独立性。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伊朗凭借其高地优势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仍能俯瞰中东其他国家,尤其是相邻的伊拉克,和同样位于高原的土耳其一样保持自己进退自如的特殊优势。
除了西面的小亚细亚(土耳其)之外
伊朗是可以傲视周边的
但没想到会被西南方沙漠里的游牧民逆袭
阿拉伯帝国时期,由于对外征服和向外传播伊斯兰教的需要,阿拉伯人从7世纪起,开始了持续近500年的自半岛向外部的大移民。在部落斗争和诸多利益的驱使下,以部落为单位的阿拉伯人争相涌入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波斯等地。
接纳移民最多的地方是伊拉克和埃及。这里的地势和物产对源自半岛,擅长游牧和商业的阿拉伯人相对友好,转入农业开发等新的生产模式也比较轻松。
就近移民
减少水土不服
而到了伊朗高原,阿拉伯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很少有人出于本心地愿意登上高原。而且这少量的移民,还因为帝国为了防止阿拉伯人反被波斯人同化,被与波斯人分开居住。这虽然保持了少量外来民族的纯洁性,却也丧失了文化渗透的主动权,在统治权威丧失以后很快就会成为弱势的被驱逐对象。
所以今天的伊拉克已经是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
伊朗的阿拉伯人比例则要小得多
但伊拉克也受伊朗影响
什叶派与逊尼派东西划分旗鼓相当
不过作为征服者的优越感,令初来乍到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帝国官员也在波斯趾高气昂。先进得多的波斯文明成为了自己的手下败将,更进一步增添了阿拉伯人的优越感,增加了他们对被征服、被统治的异族人、异教徒波斯人的歧视。
阿拉伯时代的波斯人政治上低人一等、经济上负担沉重,只能靠依附阿拉伯人,成为“麦瓦利”(新穆斯林)或“随从”来谋生。波斯人不能和阿拉伯人同席就餐,更难平等地与阿拉伯人通婚。即使皈依宣扬穆民皆兄弟的伊斯兰教,这种不平等地位也没有根本改变。
然而波斯人心怀过去波斯帝国的辉煌与荣光,不可能长期忍受这样的压迫,一旦时机到来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载体恢复自身的独立。
波斯的光辉文化
波斯人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性不被剥夺,还有民族和语言上的特性。
一般认为,被阿拉伯人同化较快的西亚阿拉伯半岛各族同属闪含民族,北非各族亦然。同属闪含的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的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都有相似性,比较容易被阿拉伯人同化。
贝都因人(属闪米特人)
到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后,这些闪含语系各族与阿拉伯人融合,逐渐阿拉伯化,形成阿拉伯各民族。少数未被阿拉伯化的民族,如希伯来人(犹太人祖先)、部分柏柏尔人、部分埃及人(科普特人)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特征。
黄色为闪米特语言分布
而波斯人源于古代的雅利安人(伊朗这个名字就源于雅利安),与属于闪族的阿拉伯人族源上迥异。语言上,虽然被阿拉伯人征服后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波斯人也一度使用阿拉伯语,但是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波斯语还是因为使用人数众多、语法词汇结构明显不同,而在波斯人底层顽强地传承下来。
所以伊朗虽然民族众多(多在高原四周)
但作为主体的波斯人也非常稳定
地理上的隔绝、文化上的独立、人口众多的主体民族,再加上长期受到压迫的仇恨与不满,让波斯对阿拉伯的反抗情绪逐渐蔓延。
阿拔斯王朝时,由于波斯贵族推翻倭玛亚王朝的开国贡献,统治者开始大量任用波斯人。阿拔斯王朝可以说是阿拉伯贵族与波斯贵族“共天下”。波斯人在地方政府中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复国计划。
到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统治权威大大衰弱,曾经备受信任的波斯贵族们就在故国搞起了割据势力,如萨法尔王朝(867-903年)、萨曼王朝(874-999年)、布维希王朝(945-1055年)等。它们传承着波斯文化,助力着波斯文化的复兴。
这一时期新的波斯民族语言达里波斯语开始兴起,而“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著有《列王纪》的伟大诗人菲尔多西,医学家阿维森那等也开始出现,以波斯语为载体创造艺术和科学成果。
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
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波斯文明
以及波斯主导的“文化宗教宽容”之上的
(菲尔多西之墓)
阿拉伯帝国灭亡二百多年后,波斯人建立了萨法维王朝(1501- 1722),又重新统一了伊朗,逐渐恢复了古波斯帝国的遗产。
萨法维仿佛续上了萨珊波斯那条沉没已久的法统
波斯人在将近一千年后重获主导权
但欧洲开创的新时代又将给它更加艰巨的困难
从宗教独立开始反噬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征服以来,几百年内,为了经济和政治利益,伊朗许多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徒改信伊斯兰教,但也有部分人依然坚持原有的波斯信仰。
远去的传统,现在也有复兴的迹象
不过波斯人接受的伊斯兰教信仰和大多数阿拉伯人都不一样。他们选择了在阿拉伯穆斯林信仰中占据弱势地位,同时也被主流的逊尼派压迫的什叶派,将其作为一种与阿拉伯人划清界限的思想武器,于民间普及。
分道扬镳
同时他们也在将伊斯兰教波斯化,借用琐罗亚斯德教中正统观念、先知隐遁与复活日审判等概念,充实了什叶派的思想,并最终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建立起了以什叶派为国教的宗教体系,奠定了波斯的什叶派宗主地位,避免了被阿拉伯人从思想上同化的危险。
这场基于民族的宗教纷争一直持续到现在
伊朗在努力扶持自己的什叶派盟友
入叙利亚政府、也门、伊拉克什叶派
随之,波斯人就开始了文化上的反噬。
虽然从7世纪末开始,阿拉伯人就在波斯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实行官方的阿拉伯语化和币制改革,但经历了半个世纪这一运动也没有完全完成。反而是波斯人在用阿拉伯语的同时,也使阿拉伯语吸收了不少波斯语词汇。尤其是在高级的抽象表达和高级的文化现象上,阿拉伯人往往要用到波斯语音译的词汇。
在阿拔斯王朝时代,波斯人居于高位,更能够把波斯文化灌输到阿拉伯世界当中。帝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日常生活,无不受波斯人影响。持续百年的翻译运动中,大量的波斯文化典籍被译成阿拉伯语,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也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国学者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说,“那个时代,波斯头衔、波斯老婆、波斯歌曲、波斯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阿拉伯帝国各个方面波斯化,但是有两样东西被保留下来,“一是作为国语的阿拉伯语,一是作为国教的伊斯兰教。”
不只是波斯一家
军事上被征服的波斯人,但仍以坚固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持了自己的特性,这是文明高地的幸运,即使一时之间因为腐朽懒散的生活方式而被更凶悍的民族征服,但仍有很大的回转余地。
在古代中国,也一定程度上多次面临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够在波斯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纷繁复杂的中东,伊朗人的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这种民族自尊、坚守自我的独特个性,特别是绝不屈服的斗争反抗(对抗)精神,使波斯(伊朗)人不但能反抗阿拉伯人同化,在当今还敢于和美国、以色列叫板40年。
波斯人就是波斯人。
参考文献:
[1]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赵永伦:《阿拉伯人在伊朗高原的统治》,载《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11年第3期
[3]国少华:《阿拉伯语传播原因探析》,载《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2期
[4]衣冠南渡:《从帝国到共和国——伊朗高原的5000年文明与政治变迁》,载《国际展望》(半月刊),2007年第12期
[5]韩继伟、孙金光:《从历史文化视角解读伊朗民族精神》,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2月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