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要黄了,共享经济你还好吗?_风闻
造就-造就官方账号-发现创造力2018-12-22 10:26
编者按:
近日,ofo在线排队退押金事件成了“爆款”,不仅登上各大热搜,也刷爆了朋友圈,网友们甚至调侃:这是我这辈子排过最长的队。
ofo创始人戴威承认,公司面临“巨大现金流压力”,并处于破产边缘。曾经突飞猛进、迅速扩张的ofo,在超速发展3年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共享经济,这个在创造之初被赋予了无数光环的名词,现在还好么?
在共享经济的发源地硅谷,Uber和Airbnb们又有一番什么样的经历?
2019年,共享经济会走向何方?英国《卫报》的这篇评论文章里或许藏着你要寻找的答案。
在孳生于硅谷的所有意识形态中,“科技民粹主义”是最匪夷所思的。它仗着翻天覆地的数字变革,大开空头支票,比如扬言:个人赋权指日可待,而且可以无痛过渡。借着含糊其辞的定义,它将科技巨头、初创企业、加密货币的狂热分子,乃至某些政党,统统纳入到它的生态中。
历史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但科技民粹主义踏入主流的那一天,是被载入史册的。这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时代》杂志将“你”评选为年度人物。按照当时的语境,“你”就是本世纪头十年“由用户生成的”网络背后,那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从此,科技民粹主义便烙印在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虽然,维基百科、Flickr等网站背后,真正的贡献者并不算多,但向他们报以鲜花与掌声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企业所掌控的权力是否过大,日渐被捧上天的数字理想国能否持久……这些问题被掩盖了。
结果没过几年,这个理想国就变得面目全非:高度集中化,被少数几家平台所把持,网络又露出原先的怪样。
到了2018年,当初那批无所不能的创造型用户,已经变成僵尸一般的内容瘾君子,深陷“刷屏”和“点赞”的泥潭无法自拔,被关在数据经纪商的无形牢笼里永无脱身之日。
初衷是高尚的——让人人都成为“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二战期间的知名文人团体——译注)荣誉成员!结果是耻辱的:在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这家公司被指责通过大数据分析操纵了美国大选)的洗脑名册上,我们一个个都赫然在列。
“用户即创作者”的神话总算是破灭了。但两个同样强大的迷思又紧跟了上来:一个是“用户即创业者”,一个是“用户即消费者”。
它们画了很多大饼:进一步去中心化、效率的提升、非正式经济活动……也由此掩盖了数字经济的实际动态。那个在等待我们的未来,是一个充斥集中化、低效与控制的数字世界。但是要看清它的真面目,还得费一番工夫才行。
当稚嫩青涩的Uber、Airbnb等平台蓬勃生长时,大家都憧憬着,一场席卷全球的大变革就要来了,它将解放更多的非正式经济活动。再见了,专职司机、豪车和酒店;热烈欢迎,业余司机、自行车和共享沙发!
这是一个诱人的愿景,它植根于反主流文化对权威、层级制度和专业技能的叛逆。不过,这里缺了样东西:政策上的支撑以及社会运动层面的支援。有了这些,才能确保地方性的平台享有充分的公共资金,不受制于无情的竞争法则,不受财力雄厚的商业对手打压。
20世纪,一些西方国家付出过类似的努力,带来的是福利国家这一结果——将教育、医疗这些行业特意封闭了起来,屏蔽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由此诞生的福利国家有一些过度层级化,但考虑到那个年代的政治和技术局限,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妥协。
站在今天的视角,这些服务的提供方式可以更加扁平化,更加尊重地方自主权、民主决策,以及个人的情况。
盈利的需求意味着,有了全自动化的汽车,Uber就会毫不犹豫地踢走司机。
作为个人和企业、个人和机构之间的交互中介,数字平台应该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政策上的缺位没能确保相应服务的去商品化。结果是,什么赋权于人、因地制宜和扁平化,这些值得称道的目标要想实现,统统只能靠讨好强大无比却反复无常的盟友——资本。
至少在一开始,这还是蛮欣欣向荣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公寓,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之势。这其中,资本的大规模注入功不可没。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资本都来各个国家的自主权财富基金和风投机构。沙特通过跟日本软银合作,将石油收入投入到世界各地的共享单车和送餐事业,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那些在数字平台上供应商品或服务,以及通过平台购买或租赁它们的人,是有理由欢欣鼓舞的。前者可以将闲置资源货币化,把空置公寓换成空闲时间。后者获得了打车、吃饭和住宿的折扣。很多深陷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得以仰赖数字平台,去替换或修缮七零八落的基础设施,并为旅游业添砖加瓦。
但是,这个童话结束了。2018年之于共享经济,一如2006年之于用户生成内容:前方只有下坡路可走。
当然,平台们还远远不会消失。然而,当初为他们的行为提供正当理由的高尚目标,终将让位于资本竞争中的铁律,那就是逐利原则。
有些人也许能在入不敷出时靠Uber贴补家用。然而,盈利的需求也意味着,有了全自动化的汽车,Uber就会毫不犹豫地踢走司机。光是在2017年,Uber的亏损额就达45亿美元,这样还不向钱看,那就太蠢了。
Airbnb固然自诩为中产阶级的盟友,说要向既得利益宣战。但出于逐利的目的,它不得不跟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全球最大的房产公司之一)这样的公司合作,开发Airbnb品牌的民宿酒店,通常是靠购买并改造旧公寓楼。这其中,基本没有什么既得利益被颠覆——除了那些看着自己居住的公寓变成Airbnb旗下酒店的租户。
在网约车等领域,当前争夺战的结果,最有可能是赢者通吃、一家独大的局面加剧,每个区域都被一两个平台寡头所控制。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以及亚洲和拉美的很多地区,Uber都败给了本地运营商(其中很多运营商的金主也是沙特)也是同样的道理。
层级化的传统产业不会永远无动于衷,之前的数字革命的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看看最近福特收购电动摩托初创企业Spin就是个例子。
这些进展跟科技民粹主义所宣扬的东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量的浪费由此产生,在全球各地,废弃的自行车堆积成山。拥堵的街道上,车流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已经出现——全球资本涌入网约车,而不去发展更为高效的公共交通,最后只能是这个结果。
配送初创企业造成的浪费更是铺天盖地,跟科技民粹主义宣传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南辕北辙。泛滥的订单补贴只是激烈竞争的暂时结果,必定不会长久;少数笑到最后的企业必然要弥补严重的亏损,而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提价。
无所不能的“2C创业”神话走到了尽头。但科技民粹主义还会流传下去,并借着区块链、人工智能或智能城市的“宏伟蓝图”卷土重来。
很多这样的前景看似诱人,但没有稳健的政治议程——对资本促进社会解放的能力不抱任何幻想的议程——作为支撑,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用钱买不来到一个更进步的社会,用沙特的钱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