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短视的历史教训:从大学搬迁的后果看今天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教训_风闻
眉山剑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知彼知己,纵横天下。2018-12-24 16:02
看到一篇文章,讲1969年13所京校外迁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不受欢迎,被三省拒绝。
科大搬迁的历史教训,就是地方不能只考虑短期负担,欠缺谋划长期发展空间。
今天不少地区还在热衷房地产的短期利益,不愿投资教育、研发和生态建设,应当重温当年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教训。将来中国写中国道路史,这些地方领导人的决策,应当点名。
中华文化评价历史功过的激励机制,远超官位和重奖的社会效应。
————————————————————————————————————
作者:今日头条·小松聊教育
我国高教史上有一个著名事件。1969年,受国内外复杂局势影响,国家将13所在京高校外迁,疏散到全国各地,史称“京校外迁”。这十三所高校或是业内名校或是顶尖强校,它们的下放,极大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有些省份因此受益无穷。
如今,各地都意识到科教的重要性,都在想方设法的引进教育资源。在教育部不鼓励部属高校办异地分校的大背景下,各地引进优质高教资源的机率越来越小。但在1969年,各地对下放的重点大学并不感兴趣。
下放的十三所高校有着不同命运,它们当时大都“流离颠沛”。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三次搬迁、四易校址,最终落户河南省郑州市,于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十三校中,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交通学院后来选择迁回北京,前两者合并组建成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更为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学院更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开始两地办学模式,北京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外嫁他省”,再未归来。
十三校中,最不受欢迎的莫过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它先后被三个省份拒绝落户。有人感到奇怪,中科大可是“985”大学啊,这样的世界级名校,大家怎么会拒绝呢?但事实就是如此,在肚子填不饱的年代,能高瞻远瞩的人并不多。
1969年10月,中苏冲突加剧。中科大开始前往河南和湖北考察疏散下迁地址。湖北沙市因为有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中科大,科大迁往湖北的计划遂作罢。中科大选址考察组受到了河南方面的接待,但河南只同意中科大临时疏散到南阳地区,不同意中科大在南阳建校。
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校革委会派人到南阳等地考察选点。
这是中科大官网上的记载。河南方面认为“确实有困难”,中科大再被人拒绝。事实上,当时外迁河南的单位很多,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接受几千人的大队伍确实力不从心。于是,中科大开始在江西、安徽等地选点。
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10月26日国务院规定,外迁的高校都交由当地管理,疏散即是搬迁。即便这样,中科大再次吃到闭门羹。
江西作为中科大外迁的理想地方之一,一口回绝了中科大的“落户”申请。“不大欢迎”,是湖北、河南、江西三地的共同态度。但安徽省却展现出非常欢迎的姿态,在安徽省、教育部共同努力下,中科大顺利迁往安庆市。但中科大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较为艰苦,于是没过多久,安徽就将中科大接往省会合肥,把合肥师范学院校址提供给中科大。而中科大北京校址被他人占用。
在各校纷纷回迁北京之际,安徽为了挽留科大,再次展现出极大热情。要知道,在并不富裕的年代,安徽率先给科大装上了空调。就这样,科大终落户于合肥市。
中科大并非“等闲之辈”,它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合肥高教地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四大科教基地”,这些都是国家授予合肥的头衔。更重要的是,合肥本是地级市,却有3个国家实验室!
往事如烟。再看这段历史,感慨万千。其实,留住一所高校,重要的不是条件,而是决心和诚意。即便是今天,依旧如此。办大学,应该真心实意,一味的追求数量美观,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