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人的孩子总被针对_风闻
叁里河-叁里河官方账号-2018-12-24 11:55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星爸爸
请输入图片描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月初的时候发布了一条消息,将对精英中学考试进行改革,使其对 “考前辅导” 这种培训形式免疫。
精英学校可以当成是国内重点中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小学 的OC 班(opportunity class)和精英中学(selective high schools),都代表了公立教育里最好的教育资源。
拿 OC 班举例来说,澳洲教育部网站上是这样下的定义:OC 班为特别有学术天赋、在同学龄层次中无法进行混合教育的五年级和六年级生进行重新组合,提供符合水平的教育方式。
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在当年四月报名参加 OC 班招生考试 -- 包含英语、数学和一般能力的 70 道测验题。如果 2/3 考试成绩加 1/3 在校成绩达到标准的话即可进入考取的重点班学习。
在新南威尔士州,1700 多所公立小学中只有 7 所开设了 OC 班,总招生人数 1740 除以报名人数 11850,录取率约为 14.6%。就精英中学来说,录取率大约为 29.3% (4256 / 14501),全省 3000 多所中学中有 17 所全科重点、26 所部分科目重点中学以及 4 所农业方向的高中。
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澳洲,按照学区分配本可以不经考试直升高中。但精英版教育的出现,加上对公立教育的及格路线早有不满,每一个合格的亚洲父母都不会让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目前澳洲约有 120 万华裔移民,而新南威尔士则是最重要的华裔聚集区,对于家长来说,这套 “小升初,初升高” 的组合拳再熟悉不过了。
澳洲辅导行业可能是从亚裔家庭的单独行动里发源的,一开始并没有形成产业。根据悉尼先驱晨报,“1990 年代中期的时候,一名重点中学的校长对小学家长说 ‘你们的竞争者都在疯狂的补习’ ”。
如今,补习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最大的投资在于习题设计,某些大型机构会密集采访考生,设计相应的试卷并申请知识产权。“试题是辅导的核心部分”,一名从业者说。
而另一边,参加辅导的家长也坦承,只要是靠刷题为主,新足迹论坛上一名家长就说:“叶(某个著名培训老师)每次上课就是让孩子们做作业,对答案,然后黑板上写排名。”
据澳大利就学辅导协会 (Australian Tutoring Association)统计,补习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60 亿澳元,覆盖范围从选拔考试必考的数学英语,甚至还包括经济和法律等。而澳洲财经见闻援引的非正式统计则表示全澳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接受课外辅导,造就了一个拥有 3.6 万人左右,4000 多家补习机构的行业。
收费是昂贵的,在补习机构 The Swot Shop 上,一周 1~2 小时共 20 周的课程辅导价格根据科目不同价格在 530~1300 澳元之间。
亚裔在补习班和精英学校的数量是压倒性的,去年由一个台湾妈妈写的吐槽文在澳洲华裔圈里火了一遍,她说悉尼的几家名校里充满了亚裔面孔,“几乎 90% 的学生是非英语背景的”,在其它精英校园里也有至少 70% 的人是亚裔。
单一种族的压倒性优势和高昂的学习成本必然招致政府和其他社区的不满,去年开始新州政府宣布对考试机制做出改革,但一直传到今年也没有公布具体的措施,只说明年修改完善之后在 2020 年实施。
最新的新闻中,只是说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出更多的抽象推导题减少标准化答案和模块化的解题方式等,以使课外辅导的作用大大下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长们普遍表示放心,一是不相信政府能制定出一套这样的试题而且目前也没拿出具体方案,二则是和补习机构一样,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是考试就一定会有模式,有模式就有刷题的机会。
一名家长在接受 SBS 澳洲新闻的电话采访时就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外界的担心是,这种投入会让低收入者家庭的孩子失去重点培养的机会,大量的题海战术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考试的规则漏洞,而高额的补习金使低收入家庭子女无法享受这种培训方式。
补习行业的兴起和低收入人群在重点学校的出席率下降的关系是 “不难联系起来的”,教育部长说。
在教育上的过度成功引起社会不满是亚裔社区在全世界都会面对的问题。今年 6 月份纽约市议会提出的特殊高中录取改革 A10427 议案也因大大影响亚裔在公立重点高中出席率而受到亚裔社区强烈抵制。
特殊高中相当于重点高中,在纽约市共有八所,当前的招生方式是一考定音 -- 以特殊高中录取考试 Specialized High School Admissions Test 作为标准。
纽约时报称,占有公立学校学生数量 70% 的非裔及西裔学生仅在特殊高中占比 10%,而亚裔群里比例则是 16% 对 62%。这被看成是对前者的不公平对待,新议案称要废除 SHSAT, 把每所初中前 7% 并达到 3.7 平均 GPA 的学生吸收进来,引起亚裔强烈反感。
无独有偶,纽约华裔的补习机构也是出名的,纽约时报去年就写过一篇 “亚裔家庭望子成龙,补习班文化传至美国”。华人聚集区里旅游机构、珍珠奶茶店和补习中心共存于此,被报道的领航学术补习中心的招牌之一就是针对特殊高中入学考试的辅导。
SAT、ACT 和 AP 大学预修课程也都是亚裔学生成长中的 “必修课”,在华人聚居的加州,像尔湾和洛杉矶等地区,华人补习机构随处可见。此外,升学指导这种帮助高中申请高等名校的服务也是热门行业。
升学顾问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目标学校的申请方案,比如社会经历不足的提供实习、成绩不够的进行辅导以及对体育和课外活动等符合名校招生口味但又在亚裔中普遍缺乏的特质进行特训等等。
“爬藤” 是每一个华人学生的梦想,靠谱的补习班、指导老师和升学顾问也是很多应届家长必备的三件套。“很多人都是第一代移民,对学校申请的流程和每所学校的品味都不熟悉,只能借助于这些机构”,论坛上一名家长说。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培训机构的盛行,至少在华人内部,应该是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接受过我国高考洗礼的第一代移民大量在美国落地有关的。
家长对名校的渴望催生了一个行业,而每个行业都会有滥竽充数的存在。上个月,北美华人论坛上一个家长就发帖吐槽所谓有三个孩子上哈佛的 “三哈妈” 借助子女的哈佛经历举办升学辅导机构,但并没有提供与昂贵收费相符的服务并涉嫌欺骗的行为。
“第一次见面就要提收费”,这位妈妈说。在陆续交了三四万美元费用之后,她发现哈佛妈妈针对藤校招生制定的所谓志愿者、实习以及实践活动都是自己通过皮包公司等安排的虚假行为。在一条回复中,还有家长提到,这位哈佛妈妈回国的收费是美国的好几倍,而且生意还不错。
某个家长则提到 “每年申请藤校的亚裔学校成绩和经历都千篇一律,具体是怎么回事,‘阅人无数’ 的录取官心中有数只是没办法明说”,后来关于此事的帖子都被删得一干二净。
无论如何,对教育的重视和在此之上的舍得投入带来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美国排名靠前的高等名校里,亚裔面孔总是不少见。即使是今年因为“歧视亚裔” 被告上法庭的哈佛,最新的提前录取结果也显示亚裔占比提高了三个多百分点,来到 24.2%。
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2173 名中国学生在去年秋季入学,几乎是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但与上面的例子不同,UCSB 的留学生最近上报纸不是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而是作弊。
洛杉矶时报援引的数据称,中国学生作弊和藐视课堂纪律一向是传统,“几年前,UCSB 一名历史教师告诉大学教导组,只占总人数 6% 的中国学生却对超过三分之一的作弊数量负责”。
艺术系教授 Kip Fulbeck 忍无可忍,用中英文写了这么一段话放在课堂上,最后被学生以种族歧视的名义举报。讽刺的是,Fulbeck 教授自己就有一半中国血统。
图片来源:https://www.latimes.com/local/education/la-me
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可以算是华人在教育上给国外留下的两大刻板印象之一。去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教授也因为在考试前用中文写下不许作弊被告种族歧视。而 BBC 之前也有报道称中国的大学留学生在高分人数数量上其实并不符合 “亚洲人成绩都很好” 的设定,与其他非欧盟学员相比,中国学生一级学位或二级甲等学位的获得比例只有 42%,前者则有 52%。
再加上申请造假等新闻频出,只会学习和很会作弊两种矛盾的标签被打到亚裔、尤其是中国留学生身上。
而其实深究的话,也可说是在规则的利用上总是充满冲突,在滥用和打破两种状态之间摇摆。当某些规则可以利用时,机智的人就会把它发挥到极致,疯狂的补习班和 “爬藤” 培训是一个例子。而当规则不好用时,造假和作弊就会出现,进一步激起不满而给人落下口实。
教育是亚裔家庭和核心投入和阶级流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亚洲考试文化和欧美教育体系最不一致的一方面。随着两者融合的规模和程度在全球化下进一步加深,不仅是移民社区的扩大,留学群体也变得更多,在教育上亚裔社区认为被频繁针对应该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都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从欧美国家频繁变动录取政策和教学内容,他们也应该感觉被针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