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逻辑学”对人工智能的启示(五)_风闻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2018-12-24 11:24
总结性评论
本文至此所完成的评论,其关照的对象虽是黑格尔,但其立足点却是 AI 或认知科学。而在本文的末尾,笔者将简述本项研究对于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反哺意义。
按照学界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教科书式意见,作为“哲学科学的百科全书”的核心部分,“逻辑学”体现了认识论、形而上学与逻辑学三者的统一,而并不是一部仅仅讨论认知的作品。此外,黑格尔对于康德的“现象界与智思体界截然二分”这一论点的频繁反驳,也强化了我们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形而上学”的印象。与之相比较,作为整个“哲学科学的百科全书”的导论,《精神现象学》所展现的从“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知识”的步步演进历程,反倒是更接近于我们通常赋予“认识论研究”的那种理论形象。
但这种传统理解,显然为我们在当代哲学的词汇表中安顿黑格尔的“逻辑学”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譬如,按照现代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一般理解,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部分乃是本体论,而按照奎因的思想,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便是对于何物存在的承诺( 譬如要么对于“共相”的存在作出承诺,要么就否定这种承诺) 。不过,我们如果真按照这个标准去解读《逻辑学》的话,我们又将如何找到一个明晰的“本体论承诺”的 方 案 呢? 说 得 具 体 一 点,黑 格 尔 对 于“是”、“非”、变”等范畴的讨论,难道就一定只能为柏拉图主义者所独享吗?
一个温和的唯名论者为何不能去使用这些范畴呢( 只要他们不去设定与这些范畴对应的外部对象的存在) ? 很显然,对于这些问题,黑格尔自己并没有给出非常清楚的答案。
这也就是说,虽然“逻辑学”本身一直被披上了“形而上学”的外衣,但是我们却很难说它是货真价实的形而上学。而更富讽刺意味的是,倘若我们真将其视为形而上学,并由此进一步断言世界中存在着像“是”与“非”这样的外部对象的话,那么这反而会使得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形象变得荒谬无比。
此外,现代自然科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发现———比如量子力学与场论所给出的那些发现———的确也对贯彻于整部《逻辑学》的主—谓词逻辑思维方式非常不利,而对彻底放弃这种思维方式的现代蕴相殊理论相对有利。
由此看来,拯救黑格尔《逻辑学》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仅仅承认它是一个关于认知逻辑( 而不是世界自身之逻辑) 的学说。而展现这种作为认知逻辑的黑格尔式逻辑学之实用价值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证明它能够比经典的一阶谓词逻辑及其变种更适合用以解决智能体所面临的认知任务。至于 AI 与认知科学的资源之所以在此被引进来,也正是出于如下考量:
第一,有鉴于 AI 及认知科学与这里所说的“认知逻辑”一样,均着力于对于主体的建模而非对于世界的建模,因此,对于这些资源的引用,就为重述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思想平台; 第二,有鉴于经典一阶谓词逻辑的思维方式对主流 AI 与认知科学的深入影响,对于这些资源的引用,同时也为展现这些思维方式的缺陷( 以及黑格尔式逻辑的相对魅力) ,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对比对象。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AI 与黑格尔哲学的对话,不仅仅是出于 AI研究的目的,同时也将为拯救黑格尔哲学的声誉提供了良机。
当然,如果我们需要一种更彻底的方式来挽救黑格尔式逻辑的声誉的话,我们就必须诉诸于真正的计算机编程工作,并让真正的机器来执行这些程序,由此验证这样的逻辑的有效性。譬如说,这样的计算机语言需要像黑格尔式逻辑那样能够支持智能体完成从“S 是 P”到“S 非 P”再到“S 是 Q”的推演,由此以足够灵活的方式完成对于经验的概括。好在这样的企望并不是在痴人说梦。在 AI 界目前所能够提供的技术工具中,王培先生发明的“非公理化推演系统”是最接近上述目的的———尽管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已无法就该计算平台实现黑格尔式逻辑规划的细节进行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