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铁铉怎么就成了济南的神?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18-12-24 10:08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了解济南,绕不开铁铉。
济南大明湖 图源/网络
一
到了济南,不去大明湖,总觉得过意不去。约了一帮朋友,都是商人,带队的那位声称久居泉城,深研周易,颇通风水,一路上就济南的山川地形、泉脉乡居,滔滔不绝,我心不在此,看他介绍的颇为热心,简单的回应几句,算是礼貌。不想劈头盖脸,长篇大论的风水高论迎面扑来,顿时心生退缩,不敢搭话,只好一心念叨起大明湖的那一蓬碧藕。
我是奔着藕神祠来的,那里面供奉着一位“误入藕花深处”的传奇女子,没想到半道却被一座祠堂拦了下来,世事总是出人意料。
抬头一看:铁公祠,莫非是铁铉?
赶紧走过去,还真的是他。
铁公祠 图源/网络
供奉铁铉的祠堂,值得去看看,他是个文人,饱读诗书,却无名篇传世,他是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却行武将之职,在靖难之变中,据守济南,险些让朱棣命丧城门之下,迫使燕军绕道南下,差点改写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一件很奇怪的事,但凡文官行武将职,结局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战败,其下场大抵不会太好,但是一个政权的最后屏障往往又都是一群文人来坚守,并且表现的义不容辞,历史仿佛陷入一个永不解脱的恶性循环:一个政权在需要文人为它坚守时,它离覆灭也就不远了;一个政权即将被颠覆的时候,文人偏偏又奋不顾身。
其实这不难解释,新旧政权的交替,其本质是思想文化的冲突,是新的文化取代旧思想的过程。在这方面,相比于其他人,文人的坚持,显然更为持久,他们一生穷究经、史,一个时代的思想已经沁入骨髓,万难改变。而一个新的政权的确立,势必要一一扫除,于是思想上的冲突,表现为战争的对抗,文化上的清除,表现为肉体上的消灭。铲除前政权,没有一种清除,比消灭肉体来的更直接,更有效。于是,历史留给文人的往往是悲剧。
铁铉像 图源/网络
在这方面铁铉也没有例外。终于,朱棣攻占南京后,返程北上,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固若金汤的济南城终于被攻破,铁铉兵败被擒,不久被处以磔刑。
二
靖难之变是一次正统与异端的较量,也是一场灾难。
不过这场灾难是由当时天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引发的,它成功的给本来就对皇位窥凯已久的燕王朱棣一个夺权的借口。如果知道建文帝的继位是遵从“立嫡为储”的结果,如果再知道,朱允炆毫无治国经验而又充满理想主义,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条件不成熟、计划不周密、准备不充分便匆匆实施的试图强化皇权的变革提供的借口对朱棣是多么的重要了。
于是燕王朱棣起兵了,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他是需要一个借口,但他也不敢越“礼”,旗号就是“礼”。
朱棣 图源/网络
这时候建文帝缺乏治国经验和理想主义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他匆忙派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一次失利之下,匆忙换将,这次统兵的是李景隆,一个赵括式的人物,虽熟读兵书,却无带兵之法,擅长纸上谈兵,却又刚愎自用。
听闻李景隆统兵五十万倾国北伐之时,朱棣不惧反喜,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果然,李景隆接连两次大败,败得理所当然,一路丢盔弃甲,退守济南,接着又在济南城外遭遇惨败,仓皇南逃。
时在外地为北伐军运送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听闻济南危在旦夕,火速赶回,与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济南府老图 图源/网络
朱棣兵临城下,令人射劝降书一封,铁铉得信后,在城内寻得一高姓秀才,作《周公辅成王论》,回信过去,劝说燕王遵从礼法,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朱棣见劝降不成,下令攻城,怎奈铁铉督众,矢志固守。久攻不下,只好将济南合围。
这一围就是三个月之久,朱棣心中着急,便试图掘开黄河大堤,水淹济南城,铁铉便设计诈降,诱使朱棣进城,在城门设铁闸,不知道是意外,还是朱棣命不该绝,铁闸提前坠下,只是砸碎了马头,朱棣出了一身冷汗也怒了,开始以重炮轰城,济南岌岌可危。
铁铉是文人,曾任礼部给事中,他清楚也明白朱棣怕什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又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果然,以“礼”为借口的朱棣不敢越“礼”。不过,文人毕竟是文人,他明白朱棣现在需要“礼”来做借口,那么,朱棣一旦夺得政权之后呢?
毕竟,对权力来说,“礼”只是在需要它的时候才会去维护!
所以,当朱棣称帝,返程北上时,济南城便守不住了。
靖难之变要图 图源/网络
三
对历史人物的祭奉,大抵可以表现出一座城市的人文理念。
铁公祠入口 图源/网络
我们知道,铁铉是个文人,一个纯粹的文人一定会有他的操守和骨气。那么,在靖难之变中,铁铉的坚守又是什么呢?
明朝末年,有一位儒学大师,叫黄道周,在《广名将传》中写道:“铁公名铉,忠瘁英英。”就连铁铉本人也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似乎历史已经给铁铉贴上了标签,那么,这个标签究竟是忠君,还是忠于职守呢?似乎是兼而有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忠于职守就是忠君。
历史经常会在不恰当的时候给世人开个恰当的玩笑,文化也往往需要一些表象来掩饰。我们说过,新旧政权的交替,本质是思想文化的冲突,想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往往要对事件背景,人物的生平细细品味。作为全国文化重镇,齐鲁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济南没那么肤浅,从忠臣里选守城之神,忠臣历史上多了去了,还轮不到他铁铉,明朝的,太晚!
偏偏他被看中了,济南表现的义无反顾,铁铉端坐在大明湖畔,眺望接天莲叶,凌然大气,泰然自若。成为一座古老城池的守护之神,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铁公祠里的荷塘 图源/网络
我们知道,靖难之变的本质就是在儒家礼法束缚下嫡、庶之间的一次权力争夺,是在“立嫡为储”正统思想下,燕王朱棣对皇权的一次窥觑。
当被视为正统的思想遭遇挑战时,当权威被质疑时,必然会有些人站出来,无疑他们都是文人,于是,黄子澄站出来了,齐泰站出来了,还有一个方孝孺,毋庸置疑,这三人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儒家学者,礼法大师。
于是,礼法与叛逆,正统与异端,权威与挑战的矛盾不可调和,思想的冲突迅速转化为军事斗争,“清君侧,靖国难”也暴露出它狰狞的面目。那么,如果清了君侧,靖了国难,朱棣会退兵吗?历史是一面镜子,同样,西汉削藩引起“七王之乱”,景帝惊慌失措之下,斩杀晁错,但叛乱并没有终止,因为思想的冲突,并不会因为借口的消亡而消失。
老将耿炳文败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逃了,一个个丢盔弃甲,把礼法正统散落一地,这时候又有一个人,在济南,拿了把扫帚,把散落的一地鸡毛,聚了聚,拢了拢,试图收拾起来,他是铁铉,也是个文人。
画报上的铁公祠内景致 图源/网络
这次历史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大家开了一个不太合适的玩笑,它总是充满幽默。
四
当一颗在风雨中飘渺的种子,遇到一片深厚肥沃的土壤,它就居住下来了。对于济南来说,铁铉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者,对铁铉来说,济南是一片适合孕育的土壤。
开始的时候说不清是济南接纳了铁铉,还是铁铉选择了济南,总之,拥有相同底蕴的双方在战火中相遇了,在并肩的战斗中,又都看清了对方,也认清了自己。
济南大明湖美景 图源/网络
就像两个人交往一样,彼此都了解了,就会做出选择,于是当地人便把他留在大明湖畔了,所以从文化的意义上看,了解济南,铁铉不可绕过。
为了把他留的更稳,留的更牢靠,还给他封了个城隍的神位,就这样还是有些担心,于是,出了城,又让他担任了土地神,一个外地人,便担负起了守城与司土之责。让外地人来做城隍的城市不少,但同时兼做土地神的不多。
认准了,便都给他!这是济南的想法。
济南大明湖美景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