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卒工作室回顾辽沈战役(三)——未出全力 胜负已分_风闻
马前卒-马前卒工作室官方账号-万丈高楼平地起,NB社区在这里2018-12-24 07:27
序
如果把1948年秋的东北战场看作一局围棋,胜负早已不言而喻。之后几个月的战局发展也的确可以证实这一判断。但对于第一次指挥百万大军的林彪来说,手里的“本钱”是全国解放战争顺利推进的信心所在,他必须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既要避险,又要取胜,林彪身上担着空前的压力:
辽沈战役前敌我态势
经过与中央军委反复磋商,林彪向中央汇报了作战计划:
“目前北宁线的作战,最主要的关键在能以奔袭动作将锦州以南和以北的敌人堵住切断,则我军第一步即能歼灭五城之敌,第二步即能将兵力集中起来攻锦州和打增援。”
“我四、九两纵,十二号先头在锦、义之间打响,我热河三个独立师亦于十二号在兴城及以南打响……在打响后,开始直至正式攻锦州之前的时期内,我军拟以六个纵队及三个独立师,在北宁线上消灭锦州以南各分散之敌,兵力已足够。另外拟以三个纵队位于新民附近,随时协同歼灭长春突围之敌或歼灭由沈阳策应之敌,又能掩护北宁线之作战,并随时按北宁线之需要增加北宁线……如届时长春之敌仍无突围象征,则长春附近之第六纵和十二纵,开原附近之第五纵及一部分的独立师亦适时南下,参加锦州附近的打援。”
——林、罗、刘关于对北宁线敌情估计及我军部署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9月10日
从林彪的构想来看,辽沈的战役的目标不过是顺利攻克锦州,然后再考虑如何解决沈阳和长春两个更强大的集团,并没有一举解决东北问题,扭转国共兵力对比的打算。
林彪上报中央军委的初步作战构想
1****滇军送掉两座城
所谓料敌从宽,林彪拟定作战计划的时候,设想的是国民党一方发挥全部战斗力。但在实际战场上,东北颇有几支不愿意陪蒋介石走到底的国民党部队。尤其是驻守长春的60军与驻守锦西的93军。这两支部队都是由美国人海运到东北的滇军。为了把这支盘踞在云南几十年的军阀武装调到东北,蒋介石颇费了一番手段。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美英三国都在东南亚投入大量军事资源。作为滇军首领、“云南王”龙云因此获得了与美国人直接沟通的渠道。这对于力图垄断美国援助的蒋介石来说很难容忍。当然,作为民盟地下党员,龙云也早就和反蒋联盟暗中来往。蒋介石和龙云的矛盾终于在抗战末期走到了无法妥协的地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蒋介石以接受日军投降的“肥差”名义,命留守云南的滇军两个军(即60军、93军)主力开往越南。为了促使龙云下决定,蒋介石亲自飞往昆明对龙云威逼利诱,用跨国受降的巨大荣耀吊足了龙云的胃口,同时许诺滇军入越受降后立即返还云南。久居“云南王”之位的龙云,在战后看似日益放松的政治环境下降低了戒备心理,允诺下来。
结果,滇军司令卢汉刚把主力带走,9月27日,蒋介石就命令身在昆明的杜聿明对龙云动手。龙云手里只有一个营的警卫兵力,在蒋军突然围困发难下,被迫退守昆明城内的五华山。对峙多日后,龙云发现各地的民团打不过中央军,只能辞去云南省各项职务,到南京老老实实当了个军委军事参议院院长,史称五华山事件(昆明事变)。
解决掉龙云后,蒋介石直接将60、93军调到了东北战场——而一直到1947年7月,东北剿总副司令都是这批滇军的老冤家杜聿明。战争后期,这两支滇军分别驻扎锦州和吉林,各自有略多于自身的中央军“陪同”。此时杜聿明再次以蒋介石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东北,指挥东北国民党全军。滇军对这位“老长官”的看法可想而知。
滇军不愿给蒋介石卖命,这一点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即已暴露。1946年5月,解放战争刚开场,林彪还是明显的弱势一方,被派往海城前线的滇军184师就果断起义。原因是长期被谍报组监视,以及被中央军推在前面送死。蒋介石愤然大骂:
“娘希匹,要走就早些走嘛,偏偏在这个时候拆我的台!”
国民党军的优势阶段都控制不住滇军,等到林彪大举进攻的时候,出问题也是情理之中。到了1948年秋,在被围困数月的长春市内,滇军60军与中央军新7军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互信可言。双方不仅在城内互相争夺粮食,在军事上也在互相防备:新7军怕60军投降置自己于死地,60军怕新7军秘密突围将自己留下吸引兵力。于是长春形成了两道封锁线,一方面郊区的解放军紧密包围国民党军,另一方面滇军和中央军也隔着街道对峙,派出岗哨监视巡逻。
结果,到了辽沈战役开始时,名义上长春还有两个国民党军,实际上已经在内耗中丧失了一切作战能力,我军在战役后期甚至不屑于派主力纵队围城,只靠几个刚刚组建的独立师就困住了两个主力军。10月19日,未经任何战斗,滇军60军起义,向我军移交防区。控制新7军的郑洞国虽然也知道必败,但作为黄埔一期生、国民党老资历将领,他还要维系个“体面”。于是,“懂事”的下属们向天开枪,制造了“力战不敌”的假象,给蒋介石拍出“绝笔”电文,簇拥着郑洞国出降。
另一支滇军驻守锦州,其中93军暂编第20师被甩到锦州外围的义县前线驻扎。10月1日战斗打响后,暂20 师迅速溃败。锦州城里的滇军主力也没什么好表现,10月7日,锦州战役打响,仅用了8天便占领全城。
2****两路援军被阻击
上一篇提到,蒋介石在9月30日到10月2日期间多次亲临北平和沈阳,在和各路军阀讨价还价后,从华北掏出11个师组建了“东进兵团”,用沈阳驻军中最精锐的5个军(可能也是全中国最精锐的几个军)组建了“西进兵团”。林彪尚未部署好锦州外围的攻城部队,两支援军已经东西对进,直扑东野攻城部队的背后——至少在地图如此。
1948年10月初敌我态势
战略上说,此时林彪主力要同时应付锦州、塔山、沈阳三方面战线,局势极为凶险。然而,来势汹汹的“东进兵团”与“西进兵团”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各有各的难处。
“东进兵团”方面,由于北宁线已被我军华北部队截断,蒋介石决定海运增援。部队从距锦州仅50多公里的葫芦岛登陆,只需要突进几十公里就能到达锦州城下。解放战争之初,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主力也是走类似路线进入东北的。
然而,2年前送杜聿明上岸的是美国军舰,现在国民党要靠自己的海军跑运输。国民党的运输能力不如美国人,“东进兵团”只能分批到达葫芦岛海域。就算到了葫芦岛,由于港口吞吐能力差,只能在涨潮期间运小股兵力到滩头,再在落潮时穿越海滩攻打我军海岸线防御阵地。
而且国民党海运船舶吨位小,稍有风浪就要颠簸。大多数国民党陆军没坐过船,海运后集体呕吐,战斗力折损不少。从烟台海运来的39军被风浪困在港外,颠簸呕吐一昼夜。等到国民党全部兵力上岸,已经是10月13日——第二天林彪就要总攻锦州了。
10月13日~14日,随着国民党军集结完毕,塔山阻击战进入最惨烈的阶段。敌军素有“赵子龙师”之称的独立95师带头,带领另外3个师猛烈进攻我4纵塔山阵地。为了尽快突破,独立95师的营团军官带头组织波浪式冲锋,发起了整场解放战争都少见的陆地攻势。然而,国民党军的许多火炮和坦克还在船上,只能指望海军舰炮来配合步兵。解放军一方倒是有比较完善的步炮配合,击退了国民党步兵。这一天的惨重损失吓倒了东进兵团的军官,本来各部队就是从不同派系抽调而来,现在谁也不肯先上前卖命。一通争执扯皮后,整个兵团丧失了攻击锐气。
另一边,率领“西进兵团”的廖耀湘也有自己的苦闷。
10月8日,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在新民、巨流河一带集结,新3军向我东野全军的铁路后勤枢纽彰武进军。廖耀湘似乎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效果最佳的“间接路线”。9日,我军5纵在彰武对敌进行阻击,延缓了敌军攻势。廖耀湘命新6军攻占彰武、法库间的叶茂台等地,策应新3军对彰武的攻势。11日,“西进兵团”先头部队攻占彰武,纸面上截断了我军后勤线。
然而我军大多数作战物资早已完成调运部署,切断铁路线反而迫使林彪“背水一战”,放下一切顾虑猛攻锦州。另一方面,辽西和蒙古大多数地区已经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地方干部组织数千辆大车和几万民工,平行于原有补给线,在草原上西移100公里,打造了一条新的运输线。这完全超出了廖耀湘乃至国民党全军的想象。
10月12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野战军:
“沈敌进占彰武置于无用之地,表示卫立煌想用取巧方法引我回援,藉此以解锦州之围,不敢直援锦州,避免远出被歼之危险。锦州守敌都是杂牌,即使被歼彼亦不甚痛心。如你们能于数日内攻下锦州,沈敌势必由彰武退回新民固守……只要你们能于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则该地无论如何是不能迫近锦州的;锦州一克,该敌势必立即后撤……”
毛泽东精准预判了国民党军阀体系下的战场博弈关系。事实上,卫立煌本就有拥兵自重、坚守待变的意图,手持30万国民党精锐大军死守沈阳,哪怕最后要和我军谈判也是一笔不小的筹码。然而蒋介石用廖耀湘将卫立煌架空,强令沈阳精锐大举出击,打碎了卫立煌的算盘。因此从“西进兵团”出动起,卫立煌就一直在想办法拖延廖耀湘的脚步,最好是能把廖耀湘十几万人拖回沈阳。
结果,廖耀湘已经拿下彰武,表面上看似乎切断了我军后勤线,有战略收获,但卫立煌仍不让廖耀湘继续西进,要求廖将主力留在新开河以东不许渡河,以免在锦州失守后没有退路。而从廖耀湘的角度说,他手握新1军、新6军这样的王牌主力,也没有兴趣冒险突进救援驻守锦州的杂牌军。
将帅“同心”拖延,三天时间转瞬即过。15日,国民党军发现锦州的电报叫不通,估摸到林彪已经得手。卫立煌再次重复自己的观点,要杜聿明出面劝说廖耀湘回沈。廖耀湘意识到西进无望,又不想回沈阳交还兵权,决定拿着蒋介石的命令(继续攻击锦州)当依仗,打黑山制造继续西进的假象,趁机掩护大部队走营口跑路。
战场的另一边,“东进兵团”休整后,准备在16日重新发起进攻。但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他们用耳朵也能听到锦州方向的炮声逐渐停息。意识到锦州已经丢失后,“东进兵团”的进攻有气无力,连自己都不希望达成突破。
15日下午,处理完上海家事的蒋介石,先是与杜聿明飞抵沈阳了解“西进兵团”战况,紧接着又在16日飞抵葫芦岛听取“东进兵团”汇报。此时,锦州的快速失守让他震惊,而“东进兵团”寸步未进令他愤怒。蒋介石离开葫芦岛的时候,双眼噙着泪水攥拳喃喃自语道:
“我和他们拼了!”
3****完胜
总的来说,国民党两路援军虽然战术上有犹豫,但战略上来的很猛,时间上形成了配合。着两支比较精锐的国民党部队,在不需要担心被迂回的时候,正面作战的实力还是不能忽视的。但正如本系列第一篇所说,解放军掌握的农村根据地足以抵消局部战场的战斗力弱势。
战前的解放军已经控制了97%的东北土地,所以,虽然是在锦州市郊作战,但我军可以调动大量土改后的支前民工,缓解后勤运力不足的问题。从地图上看,两路国民党援军越前进越接近自己一方的城市。但在一线军官视角看来,每天都在深入解放区,阻力越来越大,自己的兵力越来越小。比如战役后期我军撤离塔山,国民党军看到我军阵地庞大的工事系统,完全无法理解我军如何在树木稀少的塔山地区构筑如此复杂的土木建筑体系。这是两路援军没有真正威胁到林彪攻城部队的主要原因。
但蒋介石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即便在锦州失守后,蒋介石依然认定,东西两个兵团合力足以击退在锦州“损失惨重”的林彪,强令两路援军继续进攻——只是目标不再是消灭林彪,而是打穿辽西通道,将沈阳主力全部撤出。其他军官,无论出于什么立场,都反对蒋介石整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蒋介石、卫立煌、傅作义、杜聿明来回开会扯皮,硬生生拖到了21日,才给廖耀湘明确指令,要求他尽力西进。廖耀湘虽然有逃往营口的心思,但不愿公开顶撞蒋介石,于是选择了一个既符合蒋介石要求,也更方便自己逃往营口的目标——黑山。
10月22日,我东野10纵赶往黑山布防,同一天廖耀湘也下达了攻打黑山的命令。从23日到25日,廖耀湘精锐部队在重火力支持下,对我黑山、大虎山展开凶猛攻势,双方均伤亡惨重。为了逃命,廖耀湘直接把新6军主力都派到了黑山前线,一度夺取了部分高地,撕开了我军防线。在黑山的3天战斗中,我军伤亡4100余人,国民党伤亡8000余人,但主阵地仍在解放军手中。可见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头等主力的进攻能力也不过如此。
从锦州易手到黑山阻击战,林彪逐渐看清了国民党军主力的战斗力,开始策划全歼 “西进兵团”,一举解决东北问题。。
“我全军指战员必须洞悉这一变化对我空前有利……各部在此形势下必须有连续打打胜仗的雄心,一口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十数万。”
——林彪、罗荣桓等关于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1948年10月20日
“我军决定全力乘敌撤退中,与敌决一死战,以连续作战方法,求得歼灭全部敌人。此战成功,则不仅能引起全国军事形势的大变,且必能引起全国政治形势之大变,促成蒋介石的迅速溃灭……虽每个连队遭受最大伤亡,但对全国革命说来,仍然是最值得的。”
——林彪、罗荣桓等关于乘敌撤退与敌决战致各纵队等电,1948年10月23日
新六军尚且拿不下黑山,廖耀湘再也没有攻击开路的信心,命令各部绕过黑山,急速向东南方向的营口撤退。这个C形转弯打乱了廖耀湘的部队配置,各部队逐渐失控。南下过程中,西进兵团的前锋部队遇到解放军的地方部队,本可一冲而过,结果听到临时配给地方部队的重炮,军无斗志,又带动全军向沈阳撤退。几次转换战略方向后,廖耀湘兵团各部建制混乱,谣言四起,丧失了在任何方向上突围的能力。
1948年10月26日敌我态势
此时,东北解放军放弃休整,转守为攻,不顾一切的穿插攻击。几支小部队深入廖耀湘兵团内部,截断了通讯系统。廖耀湘情急之下,无暇用密码发报,直接明语给各军传令。自然也引发了东北野战军的尾随攻击,廖兵团因此全面溃散。手握新一军、新六军两支全中国最强大的廖耀湘兵团,未做出任何有效抵抗,就成了林彪的战功。
此时,虽然沈阳和营口还没有解放,但沈阳守军只有周福成一个空头兵团,下属部队略多于一个军;营口的52军唯一目标是跑路,辽沈战役已是必胜之局。在1个月的时间里,锦州、塔山、长春、黑山四条战线上,我军圆满取得预期战果,而作为我方总预备队的东野1纵(后来的38军)游移在各个战场之间,尚未真正出手,林彪尚有余力。
为了“安抚”未经大战的1纵,林彪命令1纵直扑沈阳,除了少数“青年军”略做抵抗外,沈阳近乎完好无损地被占领。而营口逃跑的52军,也只跑了1个师和1个军部。东北问题圆满解决了。
1948年11月1日敌我态势
4****总结
正如前两篇所描述,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覆盖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86%以上人口以及95%的铁路线(1万余公里)。东北解放军有70余万野战军,另有地方武装等二线部队33万,面对52万国民党军是绝对优势。
但是,战前谁都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圆满的结果”。东北国民党驻军大多是蒋介石可以直接指挥的中央军,还包括新一军、新六军这两个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各部队均驻守在中国罕见的工业城市,其中近半力量可以抽调出来打防守反击。这样一支军队,求胜不易,求败也不易。因此,国民党方面自蒋介石以下,都有撑住场面的自信。而从未统率过30万人以上大兵团的林彪,也在自己的第一次大战中偏向稳健策略。
不料,战局的发展证明,经过土改的解放区,不仅能动员出规模最庞大的兵员,还能练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国民党的制度腐败,不仅压制了动员能力,还会迅速感染原本精锐的部队。从数字上看,大决战前夕,全国解放区平均动员率已经高达2.5%,其中东北动员率已经超过3.7%,正在逼近4%——而扣去虚报动员与反复动员,国民党动员率最高的省份(四川),实际动员率也就接近2%,全国平均约为1%,已经是社会骚动不已。这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长期以来,国民党处于战略攻势,是因为解放区面积小、人口不足,无法支持和国民党军规模相近的兵团。东北解放区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北满地区扎下了根,为解放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百万大军。等到林彪快速拿下锦州,在四条战线上都达到目标,而损伤率不到10%,国民党的虚弱本色就彻底暴露了。于是战局急转直下,几天内,东北乃至全国的力量对比就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从这个角度说,辽沈战役不仅意味着解放军的数量超过了国民党军,更意味着解放军彻底摧垮了国民党最后一丝求胜的信心。
5****收尾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历经52天,我军歼敌47万余,大获全胜。同日,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杜鲁门经过最后一个月的全国演讲活动,逆势赢得大选,连任总统。对于蒋介石来说,这是比沈阳失守更可怕的坏消息。
此前,由于杜鲁门不愿给国民党更多的美元、美械支援,蒋介石转而支持民调一路领先的杜威,还暗中输送了400万美元的政治献金(按黄金价格折算,超过了今天的1.4亿美元),是历代中国政府对美国政治的最强干预。大选的最大一次干预。可以想象,杜鲁门对蒋介石政权因此产生了多少恨意。连任后,杜鲁门给蒋介石换了一个称呼:
“盗窃美国7.5亿美元援助的窃贼”
蒋介石能当国民政府的总统,最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中央军能打,而是因为他长期代表中国接受美苏援助,借助这份物质力量和帝国主义隐然的威胁成为军阀共主。现在美国的支持消失,解放军要来算账不说,李宗仁、傅作义等次级军阀也开始惦记消灭蒋家政权,甚至中央系内部也出现了土崩瓦解的迹象。
辽沈战役结束两周后,毛泽东发表了社论:
**“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毛泽东,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1948年11月14日
马前卒工作室接下来将继续回顾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欢迎关注。
(作者:高流)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