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睡眠不好、压力大、身体变差,可能只是因为孤独 | 成年人如何发展交心的友谊?_风闻
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官方账号-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2018-12-25 22:31
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粉丝来信:
“后台君,我今年是毕业工作的第三年。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可是这两年,我大学时班上的好朋友都陆续去了南方的城市,或者回了老家结婚生子。而毕业后我又似乎完全没有交到什么新朋友。给你发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在哭,因为我真的好孤单。每天下班后都不知道可以干嘛,朋友圈里都是同事,我想说一句不开心都不知道可以跟谁说。
真的很怀念校园时代,每天身边都有很多人可以开展深入的交流,现在回想真的是太奢侈了。难道长大后,我们就注定要这么孤单吗?”
看到这条留言时,我陷入了沉思。工作以后,认识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但生活并没有真的变得更热闹。这是因为,只有人和人之间深入的联结感,才可以真的消解一部分的孤独感。只是,和人发生深入的联结这件事,在整个社会,好像都在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交心”这个问题。
人们为什么向往交心的情感?
所谓的交心,可以说是必然包含了信任、理解和爱的一种感情。它可以出现在友情、亲情、爱情或其他任何一种感情中。毕竟人类情感的丰富程度是很高的,不能被简单归为几类。
**在这样的感情中,我们会感受到真诚、共情、尊重、相互的理解和关怀。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彼此都投入到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曾和一个人的交流和陪伴都非常深入,但最后却发现对方缺少对她的关怀、真诚和尊重。
明明她们都是女孩,她却感到非常受伤,她以为只有爱情才会令人受伤。其实,所谓的能够交心的情感,即便是友谊的情境中,也是一种亲密关系。我们会对对方有更高的期望,因而也就容易受伤。
此外,对彼此陪伴的享受,以及能在对方面前呈现出真实的自己,也很重要。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把这种交心的情感,当作一种友情来谈论。就算是在罗曼蒂克伴侣的关系中,友情的部分仍然可以存在。爱情不必然就有交心,交心也不必然就是爱情。
友情成立的一个关键元素是相互性(reciprocity)。简而言之,就是只有当你们双方都把对方当作朋友、重视你们的关系及并在乎对方时,这段友情才是成立的(Almaatouq etal., 2016)。显然,上文提到的我的朋友的例子,就是因为这种相互性的缺乏导致的受伤。如果对方本没有这种相互性,又在言语中“欺骗”了对方,让对方对自己怀有了过高的期待,伤害的感受就会更强。
人越大越不容易交心,与害怕受到这种“不相互”的伤害直接相关。交心的友情则一定是双向的。
我们能跟什么样的人交心?一项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这项数据导向型研究调查了上千对的朋友和陌生人,40多万个基因标记及变体标记(Christakis & Fowler, 2014)。
最后发现,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两个人成为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基因变体标记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达1%的相似率——这相当于拥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交心的友情建立已经很难了,但它的维系却更难**。友情不像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包含了较具体的义务和期待。**友情与它们不同,它不承载明确的期待和责任。正因为“友情”这个词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从泛泛相识的点头之交,到同生共死的过命情义,你所说的“好朋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即便两个人成为了交心的好友,他们对于应该为友情付出多少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两个人的期待可能本就不同,导致后期出现愤怒、失望、痛苦的感受。所以,交友好像很容易,“交心好友”的达成却和爱情一样需要缘分和默契。有的人可能就是不合适成为好朋友,也不需强求。
因为没有义务和责任,我们也更容易和曾经交心过的亲密友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分离。
学者指出,**现代生活让我们更加孤独。我们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生活,学生时代的好友也各奔东西,身边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人们的生活看似比从前要丰富多彩,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链接却愈来愈少了。**一个英国的调查研究指出,超过半数的都市人认为总体上,我们在变得越来越孤独。大量研究发现,孤独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它会提高成年人患上抑郁的风险,让人在同等的压力状态下表现更差,睡眠质量下降,还会使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尤其是老年期)。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朋友。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工作,会让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都极大增加。
那为什么我们感到身边可以交心的人越来越少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移动和搬迁
如今不似过去,大多数人一生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接触着同一群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移动和搬迁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频繁,以至于很多人在短短一个童年时期就已经搬了好几个地方,换了好几所学校。
在一个纵向研究中(Ledbetter, Griffin & Sparks, 2007),研究者们跟踪调查了28对好朋友共计19年。他们发现,这些人在这19年间的平均搬迁次数是5.8次。研究结果指出,那些在成长时期搬迁次数越多的人,越不会维系友情,也更难建立深厚的友情。
2. 人们误以为友情是不需要经营的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和亲人之间更像是一种不用刻意经营也会存在的链接,而说到经营感情,我们通常想到的只有亲密关系。于是,人们会想方设法增进和伴侣之间的感情,会花许多精力和时间想下一次约会要做什么,要一次旅行要去哪里,却不小心忘记,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维系和经营的。
即便经营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策略不尽相同。但这并不代表,朋友是一种会一直在原地默默等着我们“突然想起Ta”的、理所应当的存在。
3. 成年人交友本身就更加困难
事实上,成年人的友情就是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说儿时友谊往往是出于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长大后的友谊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年纪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我们也会变得更难信任他人,从而也就更不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心。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交朋友”这件事本身的难度和门槛也就变得比以前更高了。
此外还有很多研究结果指出,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的确让人变得更加孤独了(Turkle, 2011);其次,还有倾向于主动的自我隔离(self-isolation),独生子女政策和忙碌的高压生活等等,都是使人们变得比从前更加孤独的原因。
“觉得自己朋友越来越少了”这件事,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无法结交新的朋友,扩充自己的朋友圈;
第二,不知如何加深和维系既有的友情。
针对这两点,我们也来分别给出大家一些建议。
如何和周围的熟人变成朋友?
1. 积极“发射”和回应友好信号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在1990年提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投标(bids)”这个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链接为目的的小要求——一个微笑,一句搭讪,一次主动发起的对话,一个小小的请求,都是“投标”。
研究指出,伴侣和朋友之间越常向对方发出和回应那些bids,两个人的关系就越深厚;而如果常常对对方的“投标”视而不见,两个人的关系则更有可能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你可以多多向周围人发出善意的“投标”,并在感受到他们发来的想要与你建立链接的小要求时,积极地给予回应。其实仔细想想,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友情就常常是在“今天我借你一块橡皮”,“明天你请我吃一个泡泡糖”中建立起来的。
比如,当你去了一个新的公司,或是公司里来了新人,“中午要一起点外卖吗?”就可以成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投标”。同时,观察那些时常向你“投标”或回应你善意的人,他们可能正是那些也想与你成为朋友的人。
2. 主动要求扩展你们见面的场合
我们觉得好像还挺合拍、似乎可以发展成朋友的熟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我们每天都会在同一个固定场合见面的人。比如,笑点十分相近的同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经常光顾的咖啡店的老板……在这种情况之下,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要求在你们必须要见面的那个场合之外见面。简单来说,就是向对方提出邀约。
第一次邀约时选择的场合可以是学校附近、公司旁边这种对方会比较容易接受,你也能确保你们过去都比较方便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给你们迈出从“熟人”到“朋友”的第一步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测验,看你们是否真的适合成为朋友。
比如,约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周末一起去喝咖啡,当你们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单独相处时,就能够看出你们是不是只有当在场还有其他同事时才能够好好聊天,或是你们是不是除了讨论每天上班会面临的“今天午饭吃什么”,或是吐槽“今天又要加班,真烦”之外,就没有别的更有深度的话题可聊了。
3. 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还有一个关键的元素,那就是自我暴露。**“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Beverley Fehr表示。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
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适度。**在与一个熟人慢慢变成朋友的途中,应该循序渐进地暴露私人信息,如果过度分享可能会吓跑对方,或是让对方感觉无所适从。
Arthur Aron试验了多种沟通的模型,最终开发出了一个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3组问题,每组12个。
第一组问题是带一点私人性质的,比如“在打电话之前,你会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么?”“你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等;
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以来梦想做的吗?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它?”等;
最后一组则是最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心扉,成为朋友。
如何维系和加深现有的友情?
1. 主动联系朋友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很多不常与不在身边、或是很少见面的朋友联系的人都陷入了两种误区:第一,真正的好朋友无论多久不联系都不会破坏我们的关系;第二,“Ta都没找我,那我也不找Ta”。
抱有第二种误解的人可能是假设朋友已经忘记了自己,所以负气般的“那我也不联系Ta”;也可能是为朋友或自己找借口——“Ta肯定是太忙了”,“我找不到什么好的由头给Ta发微信”。
但实际上,联系朋友并不需要想那么多,也不需要在做之前给自己那么多没有依据的预设,你只是需要去做这件事就好了。至于联系朋友的理由,它可以简单到“我今天买了一束你以前最喜欢的花”,再附上一张花的图片。你需要记住的是,你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为联系一个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找一个貌似冠冕堂皇的理由。
2. 建立你们之间更多的关联点
心理学家指出,两个人之间的关联点越多,他们潜在的产生交集的可能也越多,因此他们之间的链接就会越深厚。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同朋友、爱好、会见面的场合,等等。
比如,你可能听说你的朋友最近报名参加了一个油画班,而你刚好也想学画画;或是你看见Ta的朋友圈下面有另一个朋友的评论,才发现原来这两个人也认识,那么,这些都能够成为很好的增加或是重建你们之间的关联的契机。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就是你愿意关注对方的生活,同时也能偶尔分享自己的生活,让Ta看到。
3. 给你们的友谊一些仪式感
仪式感对爱情而言格外重要,但友情的加深和维系也同样需要一些仪式感。每月一次的视频,每一次在对方生日时送Ta手作礼物,每年一起去旅行一次,每一次在对方生日时送Ta手作礼物,出国时给对方带小礼物……这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变成习惯的小小仪式,都能让你们更多地将对方和这段友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