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遇上VR | 西北大学建立国内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_风闻
影人-知道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者恰恰相反。2018-12-25 14:56
本文转自“西北大学”微信公众号,略有删改。
原文见: https://mp.weixin.qq.com/s/K-rk8X7leYEmnXKWElospg
有感而发吧,自己又随便扯了几句跟在后头,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正文:
当考古遇上VR
让你不出校门即可身临
农田、山地、沙漠、绿洲、草原
巍峨的宫殿、深邃的古墓等等
考!古!现!场!
这是什么操作?
中国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
西北大学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在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是国内高校中首个使用VR技术再现考古场景,****为使用者提供身临其境、互动体验的考古教学实****验室**。**
考古学科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教学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前往考古工地、博物馆或者遗址现场的机会是比较有限的,传统辅助图片和文字的二维课堂授课方式,也难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在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把实际采集到的古遗址、古墓葬的数据做成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不同类型遗迹、遗物的特征,可以使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描述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其有更细致、更直观、更立体的感受。”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马健介绍说。
通过虚拟现实考古教学系统,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虚拟空间中生动地讲解考古或历史知识,还可以利用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场景进行虚拟操作,体验现场考古。此外,虚拟现实在考古教育方面应用的一大优点还在于其绝对的安全性,不会因为操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这是在考古学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马健表示。
VR考古教学的真实数据模型来自哪里?
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体验教学系统主要为考古学科学生教学专门设计开发,主要是在三维虚拟仿真情境下培养、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各类考古遗迹特征的能力;学习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操作,在学生真正参加考古实践之前,掌握基本技能。
该系统的素材直接来源于一线考古工作获取的真实实物模型,软件开发采用国际流行的游戏引擎,仿真模拟农田、山地、沙漠、绿洲、草原等多种环境下,地上房屋建筑、地下墓葬、窖穴、水井、灰坑等多种遗迹的调查、发掘、记录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思考能力。虚拟现实考古教学系统需要的教学三维数据模型等资源,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西北大学承担的考古发掘调查项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承担国家各级别考古项目数量丰富,加之每年进行考古实习,积累了丰富的考古三维数据资源。如 2018 年在新疆伊吾县进行的伊吾河流域史前遗存调查、巴里坤县石人子沟-红山口遗址群调查采集的数据,已经制作成为三维数据模型加入该系统中。后续将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三维数据模型。
2
2 西北各省市考古文博单位的相关数据。西北大学已经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考古文博单位签署数据共享与保密协议。目前案例库中包含了墓葬、城址还有宗教遗迹等各个门类的实例,后续将会不断增加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和墓葬数据进入系统,丰富案例库。
实验室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师习通源表示,学院计划将考古、文物保护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引入到该系统中,使得教学从平面到立体,形成一整套虚拟教学教材。“实际上不光考古学科,地质学、历史学等学科也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方法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他说,“比方说,在讲到秦汉时期的车马坑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仅限于用二维照片和文字表示其外观尺寸等信息。而通过虚拟现实手段,老师就可以带领同学在‘现场’体验车马坑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场感受它的大小、空间、颜色。这无疑会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身临其境感知古代遗址与文物
推动文化遗产教学的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是以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西北大学文理工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础,整合考古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技术,展开数字化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技术研究。将信息学科中的科学理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应用于数字化考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修复,是对传统的保存、修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继承,并推动文化遗产教学的数字化进程。
实验室充分发挥了西北大学在文物考古、地理信息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优势,对现有技术及成果进行抽取、凝练,广泛借鉴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其新颖独特的展示互动模式,力争在文博行业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填补考古教育行业对先进教学技术手段使用的空白,进一步提升西北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水平。
-----------------------------------------------------
“公众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简单地讲,它主要研究考古研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古为今用”、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等诸多方面。 ------本介绍来自百度
直接点说就是古为今用,让大家都了解考古和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知道考古文博是啥东西、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什么、怎么研究。
十多年前我们在这方面还不太行,但得益于中国网络时代的急速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或者数字博物馆等途径获取很多知识,公众考古前途光明。但是我们有一点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我们长期地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很多人知道有这么些个带着土味和历史气息的东西,但并不知道怎么发现它们、怎么研究它们。我们(还主要是年青一代,个人觉得很多老一代人在这一点也并没有很大改变)只脱离了“指着文物问它值多少钱”的阶段。
考古工地几十年来的规矩,原则上不允许闲杂人等参观、逗留,一个是人身安全考虑,一个是文物安全考虑,还有就是学术保密。近年来有很多工地开始和一些单位合作,允许一些教育性质的参观,但工地事情本来就复杂,人来人往的参观其实挺“扰民”的,另外很多工地都在农村甚至野外,通达性很差,工地容量也不允许那么多人来参观。
科技改变生活,也能改变求知的方式,现在它只是用于教学,但我希望它能帮我们所有人都更深刻地了解考古。我们不求所有人都拥有专业研究的功力,但我觉得,如果是爱学习的人,还是应当了解这些成果是怎么得来的,进而获得自行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进博物馆拍几张照、听完讲解过几天就忘了;获得一些对成果真假高低的判断力,而不是举着几个不知道哪里来的研究成果不论真假、不分场合地胡用。
-------本段为个人观点,学识浅薄,如有错误望指正